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伟海精英)
如今,私募圈的生存法则早不是拿到牌照就万事大吉了——牌照门槛越来越高,监管核查也从“表面扫街”转向“深度挖地”。这让不少的机构心里发慌,毕竟有些私募以前为了省事没少走“捷径”。。。这不,唯信(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唯信投资”)硬是把经营近十年的“老招牌”玩出了风险。
“出租”?
近期中基协通报,2021年唯信投资跟中企长城合作,收了3万元就帮对方成立基金,并且将基金经理岗位交由中企长城指定人员龚月茗,并以“挂职”形式为其办理基金从业资格注册(2021年1月注册至2023年12月注销),且答应基金管理费与业绩报酬归属中企长城。
图片信息来源:中基协
这一番操作下来,明眼人都能看出问题:收3万元就把牌照的核心业务权限交出去,基金经理由合作方指定、收益归合作方,唯信投资这不相当于把自家的私募牌照,当成“共享资源”租出去了?
让人费解的是,到了2022年4月,唯信投资又跟龚月茗签了一份几乎一样的《私募基金产品合作协议》,转头就把“长城一期基金”的管理费、业绩报酬收益权改成归龚月茗所有!
更有意思的是,唯信投资口口声声说“定期向投资者定向披露信息”,可协会查信息披露备份系统,却连半点记录都没有。。。此外,还出现“长城一期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不合规等违规现象。
针对这一连串违规行为,中基协直接取消唯信投资的会员资格,同时暂停受理其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十二个月。
“警示”
对私募机构来说,“暂停备案12个月”意味着未来一年完全没法新发产品,业务拓展基本陷入停滞;
但比这更棘手的是,这家2015年就“出道”的老机构,如今虽然有7位持证从业人员,却连一只在管基金都没有。根据中基协的规定,私募机构若连续十二个月内无在管基金,其备案资格很可能被注销——一边是暂停备案无法新增产品,一边是无在管基金面临牌照注销,唯信投资这波操作,简直是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图片信息来源:中基协
再看公司的人员配置,其结构本身也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目前唯信投资7位持证成员,其中4位同时是公司持股股东,这种“股东+持证人员”的双重身份,本应让核心团队更重视合规与公司长期发展;
法定代表人潘跃华更是具备券商从业背景,早年曾任职于国信证券、东莞证券等正规金融机构,按常理应熟悉金融行业的合规逻辑与风险底线才对,为何却。。。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4月,证监局还曾对唯信投资出具警示函,指出其“管理、运用私募基金财产未能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勤勉义务”。
其实在当下的私募行业,“拿到牌照只是开始,守住牌照才是关键”早已是共识。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合规不是“走过场”,而是生存的底线;早年的“捷径”可能变成如今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