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的关税政策越来越咄咄逼人,我国也向美国表明了我们的态度,那就是坚决奉陪到底!
美国对我国的关税已经来到了104%,美国的行为摆明了就是想将我国的商品挡在门外,虽然我们也做出了相应的反制,殊不知仍有一些被误认为是国货的美国品牌在中国大赚。
那么都有哪些品牌看似是国货,其实是美国品牌呢?
国货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没吃过双汇火腿肠,无论是泡面搭档、烧烤必备,还是学生时代的课间零食,双汇早已渗透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1998年,双汇凭借物美价廉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肉制品行业的龙头,那时候的双汇的确是实打实的民族品牌。
资本的游戏往往悄无声息,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双汇的多数股权,这一动作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双汇
2013年,双汇的母公司万洲国际更是直接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完成了从“中国品牌”到“全球食品巨头”的转变。
双汇现在虽然仍在中国生产、销售,但它的利润早已流向大洋彼岸的股东手中。
中美关税战打响后,双汇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它的生产线和供应链几乎全部本土化,原材料来自国内养殖场,终端市场也集中在中国。
双汇
即便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猪肉加征高额关税,双汇依然能凭借其“国民品牌”的光环稳坐市场第一。
更耐人寻味的是,它的广告仍然主打“家的味道”“中国人的选择”,让消费者误以为它还是那个纯粹的民族企业。
2024年的数据显示,双汇在中国的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牢牢占据肉制品行业的头把交椅,只是很少有人会去追问,这些钱最终流向了哪里。
除了双汇以外,下面这个品牌更是被国人熟知,其广告语更是可以称为经典,但也被美国侵蚀了,这是哪个品牌呢?
双汇
“大宝天天见”,这句广告词曾经响彻大江南北,上世纪80年代,大宝SOD蜜凭借亲民的价格和可靠的品质,成为无数中国家庭的护肤首选。
在过去的那个年代,大宝确实是国货的代表,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2008年的一场收购彻底改变了大宝的命运。
美国强生集团以23亿元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品牌创始人无奈另起炉灶,创立“森宝”,但影响力早已无法与原品牌相提并论。
强生接手后,大宝的包装、价格、销售渠道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仍然主打中低端市场,甚至广告风格都延续了过去的亲切感。
这种“隐形换血”的策略极为成功,三四线城市的超市货架上,大宝依然是中老年消费者的首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这个品牌早已易主。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大宝的生产完全本土化,不受关税影响,反而因为“性价比高”成为许多人的进口护肤品替代品。
大宝
强生并未对大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让它继续以“国货”的面貌生存,这种低调的资本运作,让大宝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外资在中国市场的一棵“摇钱树”。
如果说这两个品牌还没有那么明显,下面这个品牌直接用我国地名,但早已被美国控制,是哪个品牌呢?
大宝
哈尔滨啤酒在1900年时由俄国商人创立,后来收归国有,成为东北工业的象征之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被视为地道的中国品牌,尤其是对于东北人来说,哈啤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代表。
美国啤酒巨头安海斯-布希(百威母公司)在2004年以99.66%的股权收购了哈啤,2016年,百威又被比利时英博集团吞并,哈啤的最终控制权也随之转移到了欧洲资本手中。
哈啤
尽管股权几经辗转,但哈啤的市场策略始终围绕“中国元素”展开。
近年来,哈啤大力推行“国潮”营销,推出中国风包装,赞助冰雪节、音乐节,甚至与故宫IP联名,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注意。
它的广告里充斥着“冰城骄傲”“中国人的啤酒”等口号,让消费者误以为它仍然是本土品牌。
哈尔滨啤酒厂
在关税战的影响下,许多进口啤酒价格飙升,但哈啤却因为90%的原材料采购自中国,生产线也设在国内,完全避开了关税冲击。
哈啤在中国的销量去年超过了180万吨,为百威英博亚太区贡献了40%的利润,只是这些利润,最终并没有留在中国。
还有下面这个品牌,更是直接,如果只看名字,一定以为这是纯国货,是哪个牌子呢?
哈啤
热气腾腾的火锅桌上,小肥羊曾是无数食客的心头好,这个诞生于内蒙古的火锅品牌,凭借独特的“不蘸料”汤底和草原羔羊肉,一度在全国开出700多家门店,被誉为“中国火锅第一股”。
2008年,小肥羊在香港上市,市值一度超过百亿港元,风头无两,但资本的介入让故事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美国百胜集团在2012年以近46亿港元的价格将小肥羊私有化收购,百胜承诺保留品牌特色,但实际控制权已悄然易主。
小肥羊
被收购后,小肥羊的门店数量不增反减,从巅峰时期的700多家缩减至2024年的不足300家。
尽管规模收缩,小肥羊的盈利能力却未受影响,百胜将其纳入旗下供应链体系,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底料和食材,降低成本的同时维持了口味稳定性。
在中美关税战中,小肥羊的原料采购和生产完全本土化,美国关税政策对其毫无威胁。
更微妙的是,百胜利用小肥羊的品牌历史,在营销中强调“草原基因”“中华美食”,进一步巩固了消费者的国货认知。
羊肉
在全球化时代,品牌的国籍早已模糊,资本没有国界,利润才是它们唯一的导向,消费者以为自己在支持国货,殊不知,这些钱可能正在滋养远在欧美的股东。
这并不是说外资企业不好,而是提醒我们,在情感营销盛行的今天,理性消费比盲目爱国更重要。
如果真的要支持民族产业,或许应该先弄清楚,手里的那包火腿肠、那瓶护肤品、那罐啤酒、那顿火锅,到底是谁在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