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最强财报出炉!
赛力斯上半年财报一发出就赚足了眼球——29.41亿元的净利润、超 80%的同比增速,在A股车企中堪称“独一份”。
但是这份“光鲜”的财报背后藏着不少的隐忧。
01
财报里的“矛盾线”
赛力斯的财报就像一道“矛盾题”:利润大涨与营收销量下滑并存,这背后藏着一条关键逻辑线,更折射出不少企业的共性问题。
报告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了624.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了29.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1.03%。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51.98亿元,同比增长了惊人的154.9%。
在问界的支撑下,赛力斯全系车型累计交付超14.7万辆,其中6月单月交付超4.4万辆,刷新问界月度交付量记录。
同时,由于问界M9和M8车型的售价较高,上半年分别销售6.2万和3.8万辆,也拉动了问界品牌的平均成交价超过40万元。
以此估算,上半年问界品牌为赛力斯贡献了接近600亿元收入。
上半年,赛力斯归母净利润达到29.4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81%,在A股汽车板块中高居第一位。
相比之下,同期比亚迪的增速只有13.8%,老牌车企如上汽、长城、长安等纷纷下跌。
不过,水面上的平静祥和盖不住水下的暗流涌动。
今年上半年,赛力斯的整体销量同比下滑了12.75%,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同比下滑了10.87%。这一趋势与行业整体的高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销量的下滑,与豪华SUV市场的竞争加剧密不可分。
问界M9虽然曾一度夺得中国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量冠军,但是,特斯拉Model Y持续降价抢市场,理想L系列靠着“家庭定位”站稳脚跟,蔚来、小鹏也在不断升级配置。
赛力斯能否在这场“肉搏战”中脱颖而出,仍是未知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销量和营收下滑净利润反而增高?似乎不合常理。
在这里我们提到一个概念叫规模效应,回顾一下赛力斯在过去的一年里业绩如何。
2024年,问界品牌年销量达到38.71万辆,同比增长268%。营业收入1451亿元,同比增长305.5%;毛利率达23.8%,同比提升16.6个百分点。同期,赛力斯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9亿元,2023年该公司净亏损24亿元。
由此可见,赛力斯在2024年实现了销量的飞增,这并不仅仅能够推动营收增长,其带来的另外一个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规模效应得以加速释放。
规模效应带来的采购成本降低加之电池原材料的自然降本,赛力斯的单车可变成本实现下降,实现了有效降本,并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使得此次财报展现出如此的光彩。
此外,利润增长还得益于问界的高端化战略。
高端化战略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高端化产品能够凭借差异化技术突破成本定价的限制,带来更高的技术溢价,从而直接提升单品毛利率。
从行业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 “增量竞争” 转向 “存量精耕”。
问界M9和问界M8分别成为50万元级和4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高端智能电动汽车销量的显著增长,带动了公司利润大幅提升。
但是,高毛利率也伴随争议。
有网友质疑“毛利高=成本低=用料差”,认为问界存在过度溢价;也有车主反馈“车型换代快、保值率低”,比如有问界M9车主提及“去年60万落地,今年车商仅38万回收”,引发对保值率的讨论。
并且,豪华SUV市场早已是“红海”一片。问界原本的技术优势被逐渐稀释。
现如今的“辉煌”是否“昙花一现”?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一是能否有持续的技术迭代,二是能否平衡产品迭代速度与保值率。
02
红利退潮后,拼的是“真本事”
赛力斯的商业模式,始终绕不开“依赖华为”这个关键词。
但是随着鸿蒙智行联盟纳入江淮、北汽等新伙伴,华为的资源并未全部倾泻在赛力斯身上,那么在五个“界字辈”的兄弟之中,赛力斯凭什么脱颖而出?
我认为,这在于“时机”与“深度绑定”的叠加。
赛力斯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首个深度合作伙伴,在初期,独享了华为的技术倾斜和渠道资源;而其他合作车企要么入局较晚,要么合作深度不足,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但这恰恰暴露了企业生命力的核心命题:短期红利能撑一时,长期竞争力才是根本。
赛力斯的利润暴涨,本质上是“借船出海”的成果,而非自身“造船能力”的体现。
那些真正能穿越行业周期的企业,无一不是靠扎实的研发、完善的供应链和强大的品牌力立足。
赛力斯也清楚这点,在今年的中报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二。
赛力斯称,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累计研发投入近300亿元,打造了“魔方技术平台”,可覆盖多级别、多品类、多动力形式的车型开发需求。
依托这一平台,赛力斯上半年先后推出了2025款问界M9增程版、问界M9纯电版、问界M8增程版和问界M8纯电版,实现了研发效率和成本控制的突破。
此外,赛力斯还晒出公司研发人员共计6984人,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4.9%,累计获得授权专利6826个。
但是,赛力斯的研发投入依然难与主流对手抗衡。
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的研发费用为29.3亿元,不足比亚迪的10%,距离上汽的81.7亿元、长城的42.4亿元、长安的32.8亿元也有段距离。
如果看过去几年的累计投入,差距就更大了。2022-2024年,比亚迪研发费用累计超过千亿,为1114.2亿元,上汽集团累计为540.5亿元,长城和长安也分别累计有237.8亿元和168亿元。但赛力斯,就连100亿元都没有,只有86亿元。
不容忽视的是,赛力斯还面临着负债高企的财务困境。
2025年中,它的资产负债率才被北汽蓝谷反超,但依然高达76%,超过比亚迪的71%、上汽的61.5%、长城的62%和长安的56.7%。
如此高的负债率和巨额的应付账款,给赛力斯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链断裂风险。
如此高的负债率是否会压缩研发空间?我在此打个问号。
此外,赛力斯还有着“押宝”的问题,问界系列贡献了90%销量,但三款车型价格全挤在20-50万区间。
M7单月最高卖过3万辆,但到2025年初突然暴跌47%。
隔壁比亚迪有20多款车分散风险,赛力斯却像把所有鸡蛋装进一个篮子里——光M7/M9两款车就扛着整个公司的生死。
对比比亚迪,电池自己造、芯片自己产,供应链账期比行业短1个月。
多品牌战略——王朝系列走量,腾势抢中端,仰望攻百万豪车,427万辆销量分散在20多款车型。
反观赛力斯,研发费用看似不少,但其中不小的比例都被资本化处理。
真正能形成技术壁垒的投入,远不及比亚迪的研发开支。
这种差距在危机时刻尤为致命——比亚迪能扛住三年行业寒冬,赛力斯可能三个月都撑不住。
03
结语
过去,行业在政策补贴、技术风口和资本涌入下快速扩张,车企可以依赖外部合作获取短期利益,赛力斯的血管里留着的都是华为的血。
如今,竞争加剧,“鸿蒙智行”联盟成员不断增加。外加赛力斯负债高企,这使得长期以来,都需要融资输血。
据经济参考报统计,自上市以来,赛力斯累计直接融资240.65亿元。2020年至2022年,是赛力斯直接融资的高峰期,公司通过三次定增累计融资135.73亿元。
进入2025年,赛力斯又开启新一轮融资周期。
今年4月1日,公司宣布赴H股上市。
有业内人士预计,此次融资规模将超过70亿元。
融资动作接连不断,销量却持续下滑。
赛力斯的财报反映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行业正在告别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时代。
赛力斯依赖华为能依赖多久呢?行业盘口越来越小,哪怕强大如比亚迪,其增速也是越来越放缓的。
关于汽车行业的淘汰赛,何小鹏也进行了表示:“我觉得中国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大概还有3~5年的时间。关于最后剩下的中国玩家,每一个公司创始人可能想法都不一样,我可能比较激进,我觉得大概就是5家左右,每一家都没有提前拿到船票,这既是挑战,但是也是机遇。”
中国车的饱和力有多少,赛力斯能熬多久呢?分蛋糕的人很多,但是蛋糕并不大。现如今已经淘汰了很多车企了,拜腾汽车、威马汽车、高合汽车、这些倒下的企业大多曾头顶光环。
拜腾柏林发布会一掷千金,威马年销1.6万辆跻身头部……但缺乏核心技术、盲目扩张、资金管理失控,最终让它们成为行业整合的牺牲品。
此前,马斯克接受的采访中,被问到如何看待未来的电动汽车发展时,马斯克做出了自己的预言,他认为在新能源时代,未来全球经过各种激烈竞争后,只会剩下10家最优秀的车企。
赛力斯能否跻身其中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