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南南合作知识分享中国大洋协会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南南人权论坛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雍和宫
中国供应商 商务 物联 应急 教育 生态 儒学娱乐 微视 生活 食品 道家文化 音乐 北京时间 记录中国电商中国母婴 数字经济 中国溯源 全球甄选 中医肿瘤数智中国康养中国影视动漫高校中国
丝路中国 中国湖北 新山东 中部纵览 中国四川 七彩云南 浪潮资讯衢州有礼 新温州 海丝 海峡常德 兴安岭上兴安盟Hello天津圣洁西藏天辽地宁壮美广西美丽江西大美黑龙江Hello重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面向“十五五”,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进一步聚焦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良性互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核心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互补共生。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推动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产业拼合,而是通过生产要素重构、产业链条重组、应用场景重塑实现系统性的融合提升。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实现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只有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检验并加快技术迭代。因此,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有效解决“技术要从哪里来,该如何应用”和“需求会从哪里来,该如何满足”的问题,更好地推进技术、人才、资本的全面联通,实现创新技术的多场景赋能。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在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时有效地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广,形成“技术—产品—市场”的良性衔接,进而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为此,要实施产业创新工程,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加快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应用,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优化成果识别、技术熟化、工程化运营、可靠性检验等成果转化服务的供给系统,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促进特定科研创新成果与具体产业核心技术突破相衔接,实现从研发样品的突破,到市场化产品的跨越,再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跃升。通过实现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将促进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良性互动,切实把科技创新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在全球科技版图重塑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企业。《建议》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充分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科技研发资源配置,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助力重点领域加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为此,要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主线,锁定产业赛道方向,常态化政企研战略对接机制,促进科技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精准对接、高效协同、联合攻关,完善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重大政策论证制定的决策机制。支持企业牵头共建国家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卓越战略人才,共享知识产权与研究数据,完善科技投资、产业基金联动融资,保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断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力度,通过政府采购正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成果转化,鼓励各级政府优先采购首次投向市场、技术先进但尚未形成规模的自主创新产品,降低其市场化初期的运营风险。通过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的关键作用,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卡脖子”难题,进而将科技创新成果更为紧密地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保障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进行集中论述和系统部署,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议》也明确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已经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力量的内在一致性与相互支撑作用,必须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推进、多维发展、整体协同,才能有效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示范—产业拓展”的完整闭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持续动能,为更好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提供切实保障。
为此,需要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通过优化教育体系布局,加快人才系统化培育,形成“教育培养人才、科技成就人才、人才反哺教育科技”的良性循环。一以贯之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把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制度优势,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造就更多世界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形成“人才高质量供给”与“创新高效率转化”的良性趋势。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共建、实践教学等环节,打造面向前沿技术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将国家重大工程与前沿课题融入教学场景,有效激励学生投身科研与产业的第一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高层级科研平台,切实关注高技术人才的现实诉求,大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能打胜仗的积极科研氛围,让科技创新人才在安身、安心、安业中破茧而出,取得突破性成果。建设国家人才供求信息共享大数据平台,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人才数据市场,实时发布产业急需岗位、薪酬指数等,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引育世界优秀人才,为全球英才提供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的广阔舞台。
总之,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模式,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将有助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作者:杨静、刘道一,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Copyright ? Chin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