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吉林人邓女士的一段登山视频,意外将她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据11月24日光明网报道,视频中,邓女士的背包和滑雪服上挂着吊牌,被部分网友揪住不放,称其为“吊牌姐”,甚至给她扣上“白嫖党”“恶意退货”的帽子,进而恶语相向,攻击其容貌和家乡。随后,邓女士发视频澄清,背包购于2025年9月,吊牌是商家自带的普通牌子;滑雪服上的挂件实为失联儿童寻亲卡,因具有公益意义才一直保留。商品早已过了退货期,所谓“白嫖”纯属无稽之谈。随着品牌方出面证实其四年来的公益行动,舆论迅速反转,网友们纷纷致歉。还有网友感慨道:“网暴真可怕。”
近年来,网络空间的反转剧情一再上演,它们有着相似的轨迹:一段视频、几张截图,配上煽动性解读,便能点燃舆论火焰,网友们在信息不全时便急于站队,化身“网络判官”,而等到真相大白、舆论反转,对当事人的伤害已然无法弥补。
看见未摘的吊牌就认定是“恶意退货”,见到年轻女性维权就贴上“某某女”的标签……这类网络暴力的背后,是单一的标签化思维与共情能力的缺失。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一些网民无视基本逻辑,不愿探究细节,仅凭片面信息就挥舞道德大棒。这种“先定罪、后求证”的行为,本质上是将网络当作宣泄情绪的垃圾桶,既暴露了认知的浅薄,更践踏了他人尊严。
参与网暴时,一些人沉浸在“正义使者”的自我感动中,享受着站在道德高地的优越感,却忘了自己挥舞的利刃刺向的可能是无辜者。“键盘一敲、正义到来”的错觉,让网络审判演变成一场场暴力狂欢。而网络匿名的特性,更让许多人卸掉了现实中的束缚,变得肆无忌惮。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片喧嚣中,我们依然能看到理性与善意的光芒。例如,邓女士在遭遇网暴后,依然坚持保留公益吊牌,表示要继续为失联儿童回家助力;品牌方的及时澄清和暖心回应,让一场风波转化为公益传播;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反思,学会在热点事件中保持审慎……
法治的力量也在为清朗网络空间保驾护航。“两高一部”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对网暴行为的惩治标准,传递出明确信号: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不能以践踏他人权益为代价。
遏制网络暴力,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对每个网民而言,要学会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牢记“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基本准则。面对热点,与其急于站队,不如多一份“让子弹飞一会儿”的耐心。应当意识到,屏幕另一端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我们的每句评论都可能成为压垮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比追逐热点更重要的,是敬畏真相;比表达愤怒更有力量的,是学会倾听。愿我们都能少一分浮躁、多一份理性,让网络空间回归天朗气清,成为思想交流的乐园,而非暴力滋生的温床。(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