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东海有鳌焉,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腾跃而上则干云,没而下潜于重泉。 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鳌焉。月余日,鳌潜未出。群蚁将反,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地雷震。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 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其高概(读音gai四声,原指古代量米麦时刮平斗斛[读音hu二声]的器具,引申为平、齐)天,或游而西,或游而东。 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之巅,归伏乎窟穴之下也。此乃物我之适,自己而然,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翻译:东海有一只大海龟,头上顶着蓬莱山,没有目的的在海上漫游。跳起来就可以冲入云层,淹没下潜就到深水。有只红蚂蚁听说了那件事(关于海龟的传闻)很高兴,邀请一群蚂蚁到海边,想看大龟。 一个多月,大龟潜伏水底没有出来。众蚂蚁准备返回,遇见狂风激浪,巨浪有万仞(古长度单位)高,波涛冲击海岸,(就像)大雷震动大地。众蚂蚁说:“是大海龟要出来了。” 几天过后,风停雷静了,海里隐约有座山,它高和天齐了,有时候向东走,有时候向西走。众蚂蚁说:“它头顶山,跟我们戴饭粒有什么不同,逍遥自在地在土堆上,回归爬进蚁穴。这是适合我们的生活,自然而然,我们何必劳走几百里来看它呢?”
①选自《苻子》. ②鳌:读áo敖,传说中海里的大龟(一说大鳖). ③冠:作动词,戴帽子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④干:冲犯. ⑤重泉:深水. ⑥要:同"邀".,邀请。 ⑦地雷震:形容惊涛拍岸发出的声音象打雷一样震动大地. ⑧作:兴起. ⑨概:原指古代量米麦时刮平斗斛的器具,引申为平,齐. ⑩戴粒:头顶着米粒.封壤:小土堆.物我之适 :各得其所,互相适宜.形:形体.
启示:蚂蚁们竟然把大鳌惊天动地的壮举和它们微不足道的行为相提并论,实在是有眼不识泰山。我们做人,需要多一份虚心,少一份骄傲;多一点不断努力的上进心,少一点盲目自满自足的惰性。要知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讽刺了自欺欺人,自高自大(导读上有),自以为是,目空无人的人。
1、根据要求在句子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①腾跃而上则干云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腾跃而上
②有红蚁者闻而悦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闻而悦之
③与群蚁相要乎海畔 通假字: 要
④彼之冠山 名词用作动词: 冠
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有红蚁者闻而悦之( 它) 此将鳌之作也(拿去 )
何异我之戴粒(而) 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它)
3、翻译文中的句子
“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之巅,归伏乎窟穴也。”①
跟我们戴饭粒有什么不一样,逍遥自在地在小土包上,回家趴在蚁穴中“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②
我们何必跑几百里劳神来观看它呢?
4、这篇短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我们做人,需要多一份虚心,少一份骄傲;多一点不断努力的上进心,少一点盲目自满自足的惰性。
群蚁观鳌①?
东海有鳌焉②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③,腾跃而上则干云④,没而下潜于 重泉⑤.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⑥,欲观鳌焉.月余日,鳌潜未出.群 蚁将反,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地雷震⑦.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⑧." 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其高概天⑨,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 戴粒⑩ 逍遥封壤之巅?B11?,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适?B12?,自己而然, 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B13? "?
【注释】?
①选自《符子》.②鳌:读āo敖,传说中海里的大龟(一说大鳖).③冠:作动词,戴帽子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④干:冲犯.⑤重泉:深水.⑥要:同"邀".⑦地雷震:形 容惊涛拍岸发出的声音象打雷一样震动大地.⑧作:兴起.⑨概:原指古代量米麦时刮平斗 斛的器具,引申为平,齐.⑩戴粒:头顶着米粒.?B11?封壤:小土堆.?B12?物我之适 :各得其所,互相适宜.?B13?形:形体.?
【译文】?
浩瀚的东海里有一只大鳌,它头顶着蓬莱仙山,在大海中浮游.有时跃起飞腾,冲上云霄, 有时沉没下潜,直入海底.?
陆地上一只红蚂蚁听说大鳌的壮举,不胜惊喜,就相约一群蚂蚁来到海岸,想好好看看,开 开眼界.它们等了一个多月,大鳌潜没未出.将要回去的时候,突然海风鼓荡,掀起了万丈 波涛,整个大海沸腾起来,雷鸣般地震撼着大地.这群蚂蚁喊道:"啊,这回大鳌就要出来 了."?
几天以后,风止浪息,海岸也平静下来,只见水面上隐隐约约,升起一座齐天的高山,时而 还向西游动.这群蚂蚁伸头探脑看了一阵,大发议论道:"嘿嘿,它头顶高山与我们头顶米 粒有什么两样呢 我们逍遥自在地在蚁冢上爬行,回到洞中歇息.这是各得其所,从来如此 .又何必白费体力奔波数百里来看它呢 "?
【题旨】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终将一无所获.?
原文: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译文:: 从前,有人捉得一只甲鱼,想煮来吃,又不肯担当杀生的恶名。于是用旺火烧得锅里的水鼎沸,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然后跟甲鱼商量说:“你能渡过这桥,我就给你生路。”甲鱼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诡计骗杀自己,就费劲精力、谨慎地像螃蟹一样艰难地爬行,总算勉强爬到了尽头。主人又说:“你能渡过这桥,真太好了!再给我渡一次,我要看看仔细。”
寓意:本文告诫人们,要识破那些伪君子,看清他们是怎样言而无信,又是怎样装腔作势地干尽坏事的。
选自 岳珂《桯史》。岳珂,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岳飞之孙。
此古文并不难解,这都是关于鼋的记载。
【尔雅。翼】鼋,鳖类中最大的,有的身宽能有一二丈。在天地之初始,介潭(传说中的介甲虫。为介类的先祖)繁生出先龙,先龙繁生出元鼋,元鼋繁生出灵龟,灵龟繁生出庶龟。所有介类都是繁生自庶龟,然而鼋是介虫类动物之始,以龞为雌,鼋鸣则?应(缺一字,找不到,大概是指只要鼋一叫,?就相呼应)。
【埤雅】鼋生命力强,用它的油脂点火,可以化铁。
【左传•宣四年】一个楚国人把一只鼋进献给郑灵公,郑灵公下令召大臣公子宋和子家来观看。接到召令的时候,子公(就是公子宋)的食指无意识地动了一下,他就把这现象告诉子家说:以后只要我出现这现象,就会吃到奇珍。等到进见灵公的时候,屠夫正要杀鼋,子家与其相对哈哈大笑。灵公就问(为什么笑),子家把子公的话告诉了灵公。等到大家要吃及鼋时,灵公故意不让子公吃。子公生气了,把手指放到锅里一染,尝了下手指,就走出去了。(PS:这就是染指一词的由来)鼋又叫天鼋,是第二个名字。
【周语】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北极星在天鼋星座处。【注】星,辰星(北辰星,就是北极星)也。天鼋,次名。一曰玄枵。○按云辰星是月在须女,伏天鼋之首也。《字汇》谓辰星次名,误。 又蜤蜴也。
【史记•周本纪】龙亡而漦在椟,化为伭鼋,以入王后宫。这三句话实际是摘录,原文很长,说的是一段历史典故。大概意思是龙消逝后其龙涎被夏王藏在匣子里,后来被周厉王打开了,化成了黑色的大鼋,爬到了周王后宫里去了。(后来被一个小女孩子碰到了,等小女孩长大,竟不夫而育,生下了一女婴,这女婴长大后就是烽火戏诸侯使西周灭亡的褒姒)
【索隐曰】鼋也写作蚖,就是蜤蜴。
韦丹少在洛阳,尝至中桥,见数百人喧集水滨,乃渔者网得大鼋,系之桥柱。丹不忍,问曰:“几钱可赎?”曰:“五千。”丹曰:“吾驴直三千,可乎?”
于是与之,放鼋于水,徒步而归。
韦丹年少的时候在洛阳,有一次经过中桥,见到数百人在岸边喧哗,竟是渔翁网住了一只大鼋,系在桥柱上。韦丹看到不忍心,问渔翁:“多少钱可以买它”?(渔翁)回答说:“五千钱”。韦丹说:“我的驴子值三千钱,可以换它吗?”于是和渔翁用驴子交换了大鼋,然后把大鼋放回了水里。徒步走了
上一篇:智商捉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