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庭之训的意思
过庭之训
读音:guò tíng zhī xùn
解释:用以指父亲的教诲。
出自:《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父亲的教诲。
例句:父亲的过庭之训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
这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
原文:(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
过庭之训(guò tíng zhī xùn)用以指父亲的教诲。出于《论语·季氏》。
先秦 孔子《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译文:“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了《诗》。”
扩展资料
过庭之训 近义词:
言传身教,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 chuán shēn jiào,意思是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出自《后汉书·第五伦传》。
南北朝 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解释:用自身行动教育人,别人就服从;用语言来教育人,别人就会争辩是非。指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