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的典故如下:
一、具体典故
中秋二字,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中,相传为周公所作,姑又称《周礼》。《周礼》中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又言“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由此可见,中秋节相关文化传统来历得很早,只是当时在民间还没有形成一个特定的文化节日,而仅仅拘泥于帝王之家的祭祀活动。很快,在皇帝的带头引领下,一些王公贵族也开始争相效仿天子祭拜明月,再久而久之,一些士大夫、读书人也开始祭月赏月。
到魏晋时代,已有记载“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由此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秋节开始正式流传到民间。再后来,在隋朝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已经能发现“中秋节”三个字的出现 。
也就是说直到此时,中秋节已开始变为上至贵族大夫,下到黎民百姓都会庆贺的特有文化节日,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二、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据说,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节日民俗:
1、祭月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2、赏月
中秋赏月风俗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备文酒之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以后每年八月十五,都照例赏月。为了与杨贵妃一起望月,还敕令于太液池西岸筑百丈高台,自唐玄宗以后,中秋咏月诗大量出现了。
3、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