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由来可推到追念伏羲氏。其意义是对中国古代“上巳节”的传承。
相传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每年的三月三日,壮族人民在历史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渗透在壮族“三月三”节日中,使壮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得到进一步延续传承。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三月三”歌圩的传承价值
每年的三月三日,武鸣区壮族都会举办“三月三歌圩”,“三月三歌圩”作为壮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壮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性、历史性和民间性,是反映武鸣区境内壮乡人民的风土人情、民智民风、婚嫁习俗的文化载体,是壮乡人民追溯历史、回味过去、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
壮族“三月三歌圩”承载着壮族先民民俗文化信息,宣传壮族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具有传承民族性格,宣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维持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遗存价值。
上一篇:一臂之力是成语
下一篇:地铁5号线途经哪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