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书法家李斯的故事
秦书法家李斯的故事要短小精炼,最好有读后感想
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據《太平廣記》記載,小篆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整理的。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年輕時就富有政治抱負,起初在鄉村裡做過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曾任廷尉。秦始皇吞併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李斯以他的傑出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秦統一以前,各諸侯國由於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這給疆域遼闊、政事紛繁的秦國迅速推行政令和傳播文化帶來了很大的障礙。秦始皇日夜殷望著有一種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各地流行的異體字。一天,有個近侍對始皇說,李斯擅長書法,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他去完成。秦始皇一聽,心裏開了竅,就把李斯叫來,將自己的心願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李斯遵照秦始皇的旨意,根據平日學書的經驗,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不到半年時間,就整理出一套筆畫比較簡單、形體較為整齊、便於書寫的文字,叫『秦篆』,呈獻給秦始皇,並在奏摺中說:『上古作大篆,時日久遠,人多不能詳。今刪略繁者,取其合體,參為小篆。』始皇看了李斯的這些新書體,認為很滿意,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規律還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毌敬等人制定了《倉頡篇》、《愛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借鑒,其中以李斯的書法寫得最好,從趙高以下的大臣,都對他表示折服。 秦始皇在位期間,為了『示強威,服海內』,直接了解全國情況,曾先後五次巡遊全國。他每到一郡,常要豎一塊記載他統一六國功德的石碑,碑上的撰文和書法,大多出自李斯的手筆。始皇逝世前一年,他不畏錢江險濤,東下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後改名秦望山)俯瞰東海湧潮後,照例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捋捋鬍子遙想未來,無限感慨地對身邊的侍從說:『吾死後五百三十年,當有一人替吾跡焉!』第二天,他又採嶺石鐫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又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