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宝妈都有这个疑问,那么我们需要先了解婴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我们才能照顾到婴儿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一、婴儿的心理发展阶段
1、前依恋期
婴儿在0—3个月处于前依恋期,这时的婴儿经常会出现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此时他们对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都一视同仁,对于大人们的逗弄和怀抱都来者不拒。其实这也是婴儿无意识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在此阶段,得到了及时满足的婴儿会认为他/她生活的世界是安全、幸福的。总得不到及时满足的孩子会认为他/她生活的世界比较痛苦、不够安全和亲和。此时,孩子的父母有没有给予孩子及时满足影响的不是孩子对家长的依恋,而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所以,他们哭是希望外界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未必是得到母亲的安抚和怀抱。
在这里我们说的“及时满足”不是“一哭就抱”,而是满足孩子的具体需求。首先我们要判断孩子此时的哭是在表达哪一种需求:是饿了?拉了、尿了?热了、冷了?困了?还是生病了?家长需要进行判断和检查,比如:看一看是否到了孩子吃奶的时间,需要检查是否需要换尿布了,需要摸摸孩子的手和后脖颈热不热,判断是否穿得太多了,看看孩子是否涨肚,轻抚孩子的小肚肚帮其排气,孩子也可能是困了,家长可以哄孩子入睡,找不到原因时应该量量孩子的体温看看是否生病了,如果体温过高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所以这个阶段并不一定要抱,而是及时解决孩子的问题,满足他/她的需求。这样孩子得到及时满足,幸福感高,宝妈也不用老抱孩子,也更加轻松。
2、依恋关系建立期
婴儿进入3—6个月时,这时宝宝对人的反应开始出现区别,对母亲和其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开始不同。对母亲更为偏爱,这时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和亲近,而在其他家庭成员面前则会相对少一些,虽然此时的婴儿还不怯生,但是开始对陌生的大人更加冷淡。
这其实是一个过渡阶段,尤其在此阶段的后半程,孩子有些哭闹就有可能是因为需要母亲的亲近和安抚了。此时,在检查并及时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以后,如果孩子仍有类似撒娇的哭闹现象,宝妈就应该把孩子抱起来,满足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
3、依恋关系明确期
婴儿从6个月左右开始到2岁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当母亲离开时则哭喊,不让母亲离开;母亲不在时,孩子会显出明显的焦虑,他人多半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此时孩子开始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当母亲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
母亲在孩子身边时,他/她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此时母亲是其安全感的来源。这一切显示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与此同时,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开始出现紧张、恐惧甚至哭闹。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到2岁左右。
这个时候,宝妈们请注意:此时孩子已经认识了“弱小”的自己和“全能”的妈妈是分开的两个独立个体,这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是一个飞跃和挑战了。所以孩子需要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来帮助自己适应并接受这一现实。此时婴儿和母亲分开会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此时他们的哭闹就是希望得到母亲的亲近和安抚,确保母亲对自己的爱和照顾。所以此时开始,如果已经排除了其他问题,孩子仍大哭不止,宝妈就应该无条件地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以满足孩子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二、婴儿哭了如何决定抱不抱?
1、0—3个月左右
0—3个月的宝宝处于前依恋期,也就是还没对妈妈有依恋的需求,所以他们哭是为了解决问题,孩子哭时,家长应该逐项检查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问题解决了,孩子也就不哭了,此时家长不用非得抱孩子。
2、3—6个月左右
3—6个月时的宝宝处于依恋建立期,他们正在向依恋明确期过渡,尤其是在该阶段的后半段,此时如果检查并满足了孩子的生理需求,孩子仍哭,那么就需要抱抱孩子,家长开始需要注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3、6—24个月左右
6个月以后的婴儿处于依恋明确期,他们此时已经很明确自己和全能的妈妈是分开的,所以当妈妈不在身边时,他们会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此时针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就需要给予足够的满足,这个阶段该抱就抱,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感。
4、番外篇
延迟满足和挫折教育要等孩子3岁以后再搞,而且孩子发展也有早晚,需要确保自己的孩子建立了足够的安全感,不会受到伤害,不会破坏之前对父母建立起来的信任感,才可以适度地加以这方面的培养。
上一篇:第五人格求生者慈善日记二通关攻略
下一篇:与逃有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