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记录了商朝时期的生活。
一、甲骨文的介绍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是中华道统的文字之一。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二、甲骨文的作用
是当时的皇帝的史官仓颉,仰观天,俯万物,根据观察到的事物的具体形象记录下来的。后来主要用于占卜,也就是记录占卜的补词。发现甲骨文最多的是河南殷墟小屯,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也可以说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时代的马雅文,埃及圣书,已经不再使用了。
三、甲骨文的出土
商周时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代甲骨文主要出土在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是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非占卜的记事刻辞为数较少。因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次年孙诒让写成第一部考释著作《契文举例》,其后研究日益展开,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
四、汉字的源头
商人以其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为,创造成一个个表意字符,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便是现代汉字的起源。甲骨文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态和发展的基本框架。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字体渐趋划一,行款也趋整饬,字体字距日趋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