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大地上是否真的发生过如此凄美的事件?如有,是在哪朝哪代?地方文献与浩如烟海的笔记文学是否有过记载?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温州一些文化人就曾对此进行探索笑宴。浙江碰败银省文化厅干部何师曼还专程跑到平阳(包括现今的苍南)等地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了许多老人,在温州市图书馆馆长梅冷生先生的协助下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无功而返。对此,何师曼也感到纳闷,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历史遗迹全国就有好几处,为什么偌大的平阳县竟找不到高机的出生地,瑞安、平阳等地的高姓族谱中也没有高机其枯搭人,所以何师曼的最终结论是:高机故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没有历史依据。
时任温州市越剧团导演的张明曾提出一个看似荒诞但却入情入理的推断,他认为“高机”故事是一个专为温州特产瓯绸作宣传的广告文学,所谓“高机”,可以解读为“高超的织绸机手”。
瓯绸是温州的特产之一,南朝郑缉之的《永嘉郡记》就已记载“永嘉有八辈蚕”,宋嘉定年间,温州已出现机织户,元至元间,温州设有官营织染局,专门管理与纺织有关的事宜。元代平阳人王虎臣还写过《缫丝行》一诗,可见当时平阳的纺织手工业比较发达。明万历元年(1573),温州府在德清坊设立了织染局,派官员监造进贡宫廷的丝织品。
高机故事也许史实上有待考证,但根据以上情况,温州道情等口头文学把故事的历史背景定在“明嘉靖年间”,是合乎历史逻辑的。由此也可约略推定《高机与吴三春》曲艺的流行,可能在明末清初。
吴三春是殉情而死的,而且死在花轿之内,民间便将吴三春奉为“花轿神”。上世纪50年代,温州一些地方的花轿店的后堂就供奉“花轿神”,此神就是吴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