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琴这个故事,的道理,我们生活中还会有什么能发生这样的事?
孔子学琴这个故事,的道理,我们生活中还会有什么能发生这样的事?
孔子学琴这个故事高速我们 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但对孔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孔子如此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令我们深受感动。
学习圣贤教诲也同样如此,单单会背、会写、会说,只是学个表面,还当更加深入,用心领会圣贤的存心,并将道理用于生活中,实践出来,亲自体证。如此,则会有更深、更广、更入微的体会,也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
当我们能抱持这样好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还有什么是学不会、学不懂的呢?《中庸》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有未学的东西,要学会,没学会是绝不放弃的。有不懂的,必须问明白,问了还不晓得,也是不会舍弃的。有思考得不明白的道理,也需要思考清晰了才罢休。有未辨别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也绝不放下。未力行之事,同样要切实奉行,行不切实也不放弃。他人学一次就懂了,我不妨学百次而后成。他人学十次则能,我不妨千次而后成。真能如此去修学,虽然愚笨也会变得聪明睿智,虽然柔弱也能自强自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