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若管不住自己,所有教育都是无用的(再忙也要读一读)
父母若管不住自己,所有教育都是无用的(再忙也要读一读)
经常听到身边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那么难管呢?
上到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下到只有3岁的小人儿,家长管的越多,孩子越反抗;家长管得越紧,孩子越叛逆。
不禁让人困惑,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
樊登老师说:“你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错了。”
“要管好孩子,要先管好自己。”
看过这样一张图:地铁上,妈妈看书,孩子在一旁也拿起一本书看,另一个妈妈在玩手机,孩子也凑过去盯着手机看。
有研究发现,孩子是个全然的“感知器官”,孩子的眼睛像录音机,耳朵就像收音机。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照单全收。
然后从他们的视角,将真相粗暴地展现在父母面前。
所以,一个家庭最该被教育的,是父母。
父母管不好自己,所有的教育都是无用功。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孩子的问题只是果,因在父母身上。
就像李玟瑾教授说的:“当你发现孩子很难教育时,其实问题很早就有了。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但父母的眼睛往往只盯在孩子身上,对自己的错误却毫无擦觉。
劲都往孩子身上使,只顾大刀阔斧的砍掉孩子的毛病,只管孩子,不管自己。
这样“双标”教育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越管越头疼,孩子越来越叛逆。
好的教育,都是往自己身上使劲。
杨澜曾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父母,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不会差。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在这4个方面管理好自己,父母内心充实而丰盈了,才能反过来给孩子带去更好的人格影响。
01管好自己的言行,培养孩子的修养。
曾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男孩随口说了一句粗话,身后的爸爸,上前就是一巴掌:“我靠,谁叫你讲脏话的?”如此不文明的方式,怎么可能教会孩子讲文明?
“忠孝礼仪,我怎么要求郭麒麟的,我就怎么对待我父亲和他人”郭德纲说。
他在跟父亲打电话时,从来不敢坐着,对父亲永远恭恭敬敬;对长辈,也一直彬彬有礼。
因为他先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了典范,再反过来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时,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
在娱乐圈,郭麒麟一直以礼貌待人著称。
郭麒麟和父亲坐在一起时,永远挺直腰杆,毕恭毕敬。
父亲说话时,永远站在身后,认真聆听,回话时都是“您”开头。
对外,也是谦卑有礼,见到长辈,赶紧弯腰打招呼,嘘寒问暖身体如何?
别人帮忙时,“谢谢,麻烦您了”常挂嘴边。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标杆”。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先行。
02管好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的好性格。
父母管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遇事也控制不住自己,只会复制父母发怒的样子。
胡适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父母。”
父母遇事时只有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才能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引导孩子感知,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此,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中学会共情。
03管好自己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坚持。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培养孩子坚持力很难,但父母自身不放弃,孩子便会在跟随父母的脚步成长。
知乎有个问题:父母有哪些习惯影响了你一生?
一位网友回答:“十几年来,我的爸爸坚持每天6点半起床,看书充电。
而我的妈妈,只要有空闲,也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
每天晚饭后,父母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打球,或是跑跑步,回家后总是乐此不疲地交流运动的好处。
多年以后,我才惊觉这些是父母“刻意为之”的教育。
曾经的我,早上起不来,一看书就发困,一运动就犯懒,可当我看到父母都还在坚持,就突然觉得早起也没有那么痛苦了,读书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运动也成了每天的习惯。”
04管好自己的欲望,培养孩子的自律。
前两天在朋友家,刚好碰见她母女俩互怼:
“看了多久的电视了,还不去写作业?”
“爸爸玩了一上午游戏了,你怎么不说他?”
白岩松说:
“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面,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长。”
一个放纵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管好孩子?
浙江宁波,一位爸爸为了培养孩子对文言文的兴趣,每天连电视都不看了,下班就坐在书桌前,将父女俩最爱看的动画片《千与千寻》改写成文言文。
从小到大,只要孩子在学习,爸爸就会放下手头上的事,安静的坐在边上看书。
如今,女儿每天放学后就自觉完成作业,学习上的事从不需要父母督促。
而且在爸爸的感染下,女儿也爱上了文言文,六年级的她,甚至也学着父亲用文言文写日记。
父母“管好自己”,比管孩子100次都有效。
父母只有先管好自己想玩游戏的冲动,管好自己想玩手机的欲望,孩子才能在父母严于律己的熏陶下习得自律。
教诲是条漫长的路,唯有榜样是条捷径。
父母成长,孩子也会不断努力成长。
一、 孩子最有可能的成长方式,就是复制现在的父母。
只有我们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01培养并形成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
父母要少玩手机,远离游戏,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快乐、身心健康的生活模式。
02培养孩子形成优秀的个性与品质。
父母对生活的感恩知足,为人处事的坦诚热心,待人宽容,以及生活中尊老爱幼,简朴朴素,不铺张浪费,同时遇事不为物喜也不为己悲,永远有一颗平和从容的心等等,都是高贵品格的形成。孩子会遵循父母的样子,同样也会成长为高尚品格的人。
03生活中多一点平和,多一点陪伴,多一点学习
常听说: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这些划有等分的父母就充分说明了父母平时生活的样子。
在面对淘气难管教的孩子面前,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多一点平和,再多一点陪伴,多一点和他一起成长学习的时间。只有一起成长,严于律己,孩子才会以你的正能量榜样,成长为一个好孩子。
二、不做负榜样的家长
01经常吵架的家庭
这种家庭由于父母经常吵架,孩子会长期处于压抑,在没有温暖的成长氛围中,导致了孩子叛逆性格的形成,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与成长。
02家庭成员中的一方长期不被尊重的家庭
有这么一些家庭,家庭中的父亲或母亲长期被另一方所忽视,很长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尊重,一方总对另一方恶言相向。这种情形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养成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关爱与温暖,从而会使孩子养成一个性格冷漠的人,不利于孩子今后的社会社交活动。
03不好好说话的家庭
这种家庭中的父母亲往往总是一说话就呛嘴,然后就是一通唇枪舌战,这种情形下的孩子最容易捕捉到父母的负能量,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变弱,容易发生特殊心理或情绪变化。
04离不开手机的家庭
现在一回家就抱着手机看,已成为了当下父母的一贯常态。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心灵得不到碰撞。
做父母的应该有个度,放下手机,多走近孩子,陪伴孩子,与孩子互动,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与谈话中来。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的走近孩子的内心,倾听他的心声。
古语云:欲教子先正其身,要想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就必须先要做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们做父母的如果真正明白,只有亲子同修,从自己做起,多约束自己平日的言行举止,不是去管教孩子,而是让孩子能够有效的传承生活中有序平衡的生活方式,就会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你会发现,教育其实也就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的事情。
孩子一生很多时候会有自己要独自面对的人生课题,为人父母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努力树立良好形象,给孩子以健康、积极的带动,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予以有益的影响。
都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古代一门风雅,代有才人的现象是屡见之,可能就是因为如此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