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如下: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幼儿是否有兴趣”是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之所以如此重视兴趣,是因为我们持有这样一个基本信念一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基本信念又通常建立在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上,即幼儿的注意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注意持续时间有限。因而,得出结论,只有想方设法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的注意力才能集中、才能持续,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也才有可能达成。
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们会运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唤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创设情境,采用夸张的语言、表情、动作,不断呈现新异刺激,等等。由此,兴趣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沦为维持注意力的手段。
这样的活动常常是热热闹闹走过场,但喧嚣过后能在幼儿的生命中留下什么很难说。可见,对幼儿兴趣的理解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设计,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深度解析:
“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付出努力”是否对立,当我们强调要尊重兴趣时,可能会有一种声音,认为不能事事都由着幼儿的“兴趣”,幼儿必须付出努力,学会忍受一些不是很有趣的东西。这里的分歧表现为双方对“兴趣”的理解不一致。
首先,尊重幼儿的兴趣并不意味着放任幼儿蜻蜒点水式地不停变换关注点,好奇并不等于兴趣。其次,兴趣并不总表现出愉快的表情。兴趣是一种主动、深沉的对外在活动的投入,它可能表现出宁静、专注、紧张甚至焦虑,当然也有满足探究欲望后的轻松及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兴趣是幼儿在与人和事的接触中寻求种种答案的行动倾向,任务的难度决定了幼儿是否需要付出努力,这是一种自愿的努力。而所谓“幼儿必须付出努力学会忍受”,所强调的是非自愿的努力。
上一篇:美食文本怎么写
下一篇:谭鑫培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