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部瓦解的典故如下:
张仪欺楚,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战国中期,为了抗衡强大的秦国,楚国和齐国建立了联盟。对此,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去瓦解齐楚联盟。
在此背景下,张仪劝说楚怀王,答应归还楚被侵占之地,条件是要楚与齐绝交。楚怀王听信了张仪的话,不听屈原等大臣的劝阻,断然与齐绝交。张仪看到计谋得逞,马上赖掉了归还侵地的诺言。
由此,提到张仪欺楚这一历史典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楚怀王实在太昏庸了,都不知道如何反击。但是,这显然有些夸大的成分了。在真实的历史中,楚怀王在受到张仪欺骗后冲冠一怒,发起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牵涉了六个诸侯国,不仅波及诸侯国多,也对战国历史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公元前313年,在得知楚怀王和齐国断交之后,张仪欺骗了楚怀王,告诉楚国使者并非割让商于之地六百里,而是自己的封地六里。也即张仪通过一个文字游戏,从而戏弄了楚怀王这位一国之君。
对此,楚怀王自然是非常愤怒,也即冲冠一怒,立即和齐国联合,从而发动了一场大战。值得注意的是,楚怀王很可能并没有和齐国真正断交,也即断交只是一场演给张仪的把戏。
所以,在得知张仪欺骗自己后,楚怀王立即和齐国恢复了联盟,这说明张仪离间楚国、齐国的计划,实际上并没有奏效。
更为关键的是,这还给了楚国、齐国向秦国及其盟国进攻的借口。于是,在公元前313年,楚怀王一方面任命柱国景翠为主将,进攻秦国的盟国韩国,并包围韩国的雍氏(今河南省禹县东北)。
另一方面,楚怀王和齐国达成攻守联盟,齐国也趁机出兵,联合宋国进攻秦国的盟国魏国,并包围了魏国的煮枣(今山东省东明县南)。
在此背景下,秦惠文王自然是非常重视,于是发兵三路,一路由庶长魏章率领救援商于,一路由甘茂率领攻占楚国的汉中,一路由庶长樗里疾率领,联合韩、魏两国反击楚、齐、宋三国。
基于此,在这场战役中,战国七雄中的五国(秦、楚、齐、魏、韩),以及战国七雄之外的一国(宋),共有六个诸侯国直接参与其中。到了公元前312年,秦国将领樗里疾所率领的秦军与韩军在雍氏击败楚国将领景翠的军队,继而与魏章的部队会合。紧接着,丹阳之战正式爆发。
上一篇:擢发难数成语意思
下一篇:新标日中级:所属する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