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挫折教育,培养了多少失败的孩子
父母的“挫折教育,培养了多少失败的孩子
他是我学生的父母,50岁左右,男,企业家。有家庭有财产,只希望儿子学业有成,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
他的儿子,17岁的大二学生,身高一米八,驼背的肩膀和他的头。他整天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做什么都没有动力,成绩一塌糊涂。去精神病院,被诊断为抑郁症。
他觉得不可思议,自己这么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他是一个如此好的例子,那么为什么他的孩子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呢?而且他一直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高。一个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是个谜。
他说他害怕孩子。他被惯坏了,游手好闲,不知道上进,所以从小就很严格,给他挫折教育,训练他对挫折的抵抗力。没想到,这孩子这么不配。
我问他,你是怎么培养他的抗挫折能力的?如何给他进行挫折教育?
他说家里条件不错,担心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所以尽量少满足他,他要什么就不给他什么,他真正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答应一些条件才能得到他想要的。小学毕业前,几乎没给他什么零花钱。
你做事好,学习好,也要少夸他,怕他骄傲。如果我为一个小小的成就感到骄傲,我会提醒他我并不骄傲。他也发现了很多值得同龄人学习的东西,帮助他发现和分析别人的优点。
看电视,玩电子产品,交朋友都严格控制,怕他染上坏习惯。所有的外出都是我妈陪着。我们已经为他制定了时间表。
我们真的在他的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所以目前我真的不能接受这种情况。这个孩子太让我失望了,让人失望。我觉得他的抑郁症是装出来的,就是为了偷懒。
我说,这不是挫折教育,你只是把他揍了一顿。
你可能误解了挫折教育。
让孩子在关系中受到挫折和贬低,让他不能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他感觉不好,不自由,不值得信任和欣赏。
这不是挫折教育。这是一个挫折和创伤。它的作用是让人受苦。以后修理要花很多时间。
我实在想不出对此有什么热情,也不知道它能从哪里改善商业的挫败感。怎么可能有教育意义?
如果你爱的人天天打你,他可以给你你想要的,但就是不给。你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表扬。他总是拿你和别人比较,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在他的严格控制之下。
你觉得这个人是不是在给你进行挫折教育,然后你就会变得特别沮丧,特别积极?
你会告诉他走开,如果你没有被虐待的倾向。
因为我们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很不好,觉得自己没用。我们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王尔德说,“任何人都可以同情朋友的不幸,但吸收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需要非常好的天性。”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许多父母不能容忍一个成功的孩子。
快乐是一种分离的力量,它让我们觉得对孩子失去了控制。感觉失去了自己的角色,失去了父母的立场。
只有在孩子有很多问题,很难过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感受到父母的付出,才能表现出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我很认真的告诉他,你没有得到一个更差的孩子,他只是想成全你做父亲的威望。可能不管你怎么对他,他都觉得你是一个成功的有能力的父亲。他会尽力保持这种好印象。他为此付出了很多。
他听了,愣住了。意思是很难消化我的话。然后他疑惑的问我,都是我的错吗?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说,也许你很难接受,但是你可以拿回去好好想想。
我很想告诉他,也许一个辛苦的父亲也想放松,想偷懒,想睡觉休息,什么都不做。他的这部分需求被他压抑,投射到他的孩子身上,孩子接受了这种投射,他们完成了自己的投射认同。
我觉得这个内容更让他难以接受。
费尔贝恩说,当孩子被父母虐待时,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坏的,以维持父母是好的形象。
因为我不好,所以父母对我好,对我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父母好。
孩子为什么会抑郁?因为他不想面对另一个现实。也许我很好,值得被好好对待,所以父母做错了。
如果父母做错了,就意味着他心中构建的理想化的父母形象破灭了,就意味着他不得不面对理想对象的丧失。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为了不去面对这些事情。他会一直认为自己是坏的,他是坏的,他得到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不好对待。他不愿意恨父母,所以恨自己。
当我们人为给孩子制造挫折的时候,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不配得到表扬和肯定,不配得到爱,不配得到幸福。
我们创造了一个自卑、懦弱、不快乐的孩子。
这可能是很多父母心里或者潜意识里想要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看起来是那么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关心,有那么多的困难需要父母去摆平。
这与其说是挫折教育,不如说是毒害孩子。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让他在面对来自外界的竞争、压力、失败和挫折时,告诉他两件事:
第一,你会支持他,你会接受他不好的一面。他可以软弱无助。告诉他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害怕我们做的不好,也不要以此为耻,但我们要为此负责。
第二,告诉他要和每一次失败、教训、挫折建立积极的联系。比如挫折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试错,经历,成长。我们应该把每一次挫折都转化为我们的经验值,帮助我们下次做得更好。
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了挫折,即使我们不需要父母任何人为的努力。不管你喜不喜欢,挫折总会到来。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当挫折来临时。孩子有面对挫折的勇气,有把挫折变成经历的智慧,有在逆境中可以用来融化负面情绪的能量。
孩子的勇气、智慧和精力需要来自父母,但很多孩子得不到这些,却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很多挫折。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不仅羞辱了他们的智商,甚至人格。
所以很多孩子,很早就觉得自己没有优势,没有能力,什么都做不好。他们很早就失去了抵御挫折的能力。因为他们被父母打败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