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用第三人称看待自己也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思想,但你说常常这样。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应该逐渐学会主动。
一直会思考,我去评价别人对错的时候,我的对错标准是否真的是对错的标准?如果我的标准本身就有待商榷,那我义正言辞的背后是不是就是对是非观的一个错误引导。在读朵拉的《月球旅馆》时,我看到了这样一个词——第三视角,它可以使我们跳出自我狭小的认知,从第三者的角度总揽全局,然后给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认识的世界,理解的道理,表达的态度,都源于我们生长的环境、教育的水平和获取的知识,因此人极容易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案例:
一个五岁男孩由于弄出声响,让家人行踪暴露,导致父亲和姐姐被杀,这个小男孩该被责怪吗?
面对生命的代价,很多人心里的天平都容易偏向牺牲更大的一方,于是开始苛责五岁的小男孩。
我们换一个思路,你还记得自己五岁时做过什么吗?十岁之前,你自己做过的事情,还记得几件?你当时做这些事情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回答完自己的问题,你就会发现,在那个年纪的人,根本不具备危险的全部判断意识。
而我们却要求他应该像成年人一样洞悉一切,并对自己的行为负有相应责任。这跟去责怪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唱不准音是一个道理,他找不着调真并不是他的错,只是他不具备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