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恰当关爱,鼓励孩子自主。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不恰当关爱会造成孩子过分依赖家庭,从而无法准确地认识自己内心世界,导致孩子将衡量自己各种活动是否正常的标准归为父母、亲戚的看法,做不到独立自主。众所周知,在家庭环境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弗洛姆曾说:“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可以找到一个母亲的良知,也可以找到一个父亲的德行。”[1]父亲代表了理性思想的世界,父爱应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母亲则应该不鼓励孩子纤弱无能,应该希望孩子终有一天能脱离自己,这种脱离越早越好,由此可知,一个人的自立有赖于从对父母或家庭的依附走向独立的自我性格,养成自立能力。可当今社会,家庭对初中生十分溺爱,他们的衣服有妈妈去洗,放学有爸爸来接,家庭成员事事包办,而不是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这样的家庭教育只会不断加深孩子对家人的依赖,无法培养初中生的自立能力。父母的溺爱只会毁掉孩子的前程,促使他们成为第一批被社会淘汰的人。因此,父母在孩子培养自立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放开扶住孩子的双手,在孩子遭遇困难时,鼓励他们而非代替他们走下去。
其次,独立思考,培养精神自立。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仅是教育他人,更是教育自我。同理,真正的自立首先是精神自立,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与众不同的,为何后来却变得千篇一律,这与家长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相对忽视孩子的能力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关心孩子的能力培养,这导致孩子只顾背诵知识,没有个人见解。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孩子自主思考,鼓励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如果孩子在问题面前总是依赖家长拿主意,永远没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孩子很难成长为自立之人。有个家长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孩子问我字,虽然我认识,但我并不直接告诉她,而是让她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她都会想到去查字典。不仅在认字方面,在孩子求索别的知识方面,家长也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答案的好习惯。
最后,学做家务,养成自立习惯。初中生正值自我意识迅速增长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这一时期恰是他们养成自立习惯的最佳时期。家长要在这段时期恰当地引导孩子,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自立习惯。比如说洗衣服这件事,我发现许多初中生经常会把衣服带回家给妈妈洗,妈妈毫不抱怨,孩子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孩子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渐渐地就会拒绝自立。可如果父母让孩子自己洗衣服,孩子不仅会感触到妈妈的辛劳,感恩父母的付出,也会慢慢地领悟培养自立能力的乐趣,此外,还有像扫地、刷碗这样的轻活可以让孩子来做,孩子可以在家务活中体悟自己的个人价值,养成具有自立能力的独立个体,不断地成长与自立。
上一篇:找本小说,言情的。
下一篇:我和我的祖国合唱适合初中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