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东西总是丢三落四,但有些孩子东西不会少,反而会越来越多,一个妈妈发现孩子从上了幼儿园之后,自己总是会多很多稀奇古怪的小玩具,问孩子从哪来的,一会他会说小朋友送的,一会儿说是自己捡的,经过妈妈的调查发现,孩子这些玩具往往是在对方不知情的时候,装到自己包里的。那是不是说明自己家的孩子就是小偷呢?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如何去处理?
相信很多家长都教育过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允许随便拿,即使是喜欢别人的东西,也要征得对方的同意才可以,可当家长遇到小孩子未经别人允许就私自拿东西的情况,要如何去处理呢?如果就这样判定孩子是偷盗行为,会不会有什么不知情的原因呢?所以在注意教育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方法,而且要顾及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1、三岁之前。
心理学家认为,三岁前的孩子看到他喜欢的东西,不和别人打招呼就拿了,这阶段的孩子不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所以家长不要过多的去责怪孩子,在幼年时期,孩子对于物权意识淡薄,对物品的所有权更是是非概念混淆,常常分不清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孩子会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可以拿走,这时只能说孩子是误拿,而不能说是偷盗行为。
2、四到五岁之间。
这阶段的孩子可以说是偷窃行为,根据调查显示,在44名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四到五岁时拿过家里钱的,63.7%发生在小学阶段,29.5%到12岁才有偷盗行为,也就是说,孩子在四到五岁的时候,父母就要进行物权主义的教育,这时的孩子已经可以明确的掌握规范上的对错,要严格让孩子遵守,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想要别人东西应该自己去买,或者向别人去借,不能够随意占有。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心理发育来看,分为三岁之前和三岁之后,而父母的教育要落实在三岁这个节点左右,让孩子有了一定的物权主义。也要让孩子清楚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这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1、好奇心。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孩子也同样如此,对于自己没有见过的,出于好奇就想据为己有,比如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玩具,也许就会趁其不注意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了。
2、攀比心。
很多孩子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自己也想要,所以就会产生想要据为己有的想法,孩子如果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就会自己去想办法,而作为小孩子来说,没有赚钱的渠道,更不知道如何购买,只能是通过偷拿到方式。
3、环境影响。
孩子身边的人或者周围的同伴有这样相似的行为,就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孩子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孩子。
4、孩子的心理问题。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大多和父母的关爱程度有关,很多父母不给孩子零花钱,就会出现孩子偷父母钱的行为,或者偷东西的行为,还有些孩子会通过拿别人东西而引起父母的注意,寻求父母更多的关爱。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不是会很严厉的责备孩子,这也许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但其实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是父母最好的对策不是责骂,更不是打骂孩子,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和自己之间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淡薄,也会让孩子想要逃离,这只能让孩子误入歧途,与家长的期望背道而行。
1、给孩子建立物权主义的概念。
即使在家庭当中,也应该让孩子分清每个人专属的日用品,比如衣服鞋子不要混用,从小建立你、我、他的概念,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房间,让孩子能够放置自己的东西,让他进行自己管理,同时,让孩子清楚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领域,也有自己的私人物品,不经过同意,别人是不可以随便拿的,而且要帮孩子养成征求别人同意的习惯,在征用别人的东西是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而且借完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说谢谢,用完之后要及时归还。
2、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
针对于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并不一定出现的是偷的概念,所以父母在刚开始发现的时候不要大惊小怪,要让孩子能够说清楚事情的缘由,比如当他拿别人东西的时候,是因为喜欢这个东西,家里没有才去拿了这个东西,还是因为想要报复对方,又或者适合对方开玩笑,父母要有耐心听清楚孩子的缘由,鼓励孩子把东西归还给人家,并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当孩子把物品归还的时候,父母要给予鼓励,让孩子明白事理,不要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3、分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差,所以非常容易被身边的事物所影响,如果身边出现了这些不良行为,孩子很容易被影响,父母也可以通过一些正能量的故事或者做 游戏 的方法让孩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比如自己的东西找不到,是不是会伤心难过,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
4、父母做好榜样。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而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父母,父母要做到严于律己,不贪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借别人的东西及时归还,这一切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
作为父母了解孩子偷和拿的原因,找到正确的 育儿 方法,才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帮助!
让更多家庭和谐幸福,帮更多孩子 健康 成长,欢迎关注、转发,有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师,专注于家庭教育智慧的传播。
上一篇:火龙果和香蕉在一起吃会有什么效果
下一篇:问一首歌的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