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齐桓公、管仲、晏婴等贤主名相,产生了《管子》《孙子兵法》《齐民要术》等鸿篇巨著。著名的“稷下学宫”演绎了“百家争鸣”的千古美谈。齐文化“变革、开放、创新、务实、包容”的精神内核和独特品质,已厚植于淄博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淄博文化遗存浩繁,独具地域特色。这里有陈庄—唐口遗址、田齐王陵等国家级历史文化遗存,有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的齐长城,有世界足球起源的蹴鞠,架起了沟通世界的桥梁。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与世界各地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淄博自然山水相互交融,相互辉映。南部有鲁山、原山和峨庄古村落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齐长城宿集品牌已成为淄博旅游的特色。北部平原汇集黄河下游风光之美,天鹅湖国际慢城、马踏湖、大芦湖富有水乡韵致,具有“北国江南”韵味。东部齐国故城文物浩繁,有东周殉马坑、孔子闻韶处等古迹遗存。西部百年商埠重镇周村,素有“金周村”“旱码头”之誉。中部有《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故居。淄博还是鲁菜的发源地之一,有滋有味的淄博,让人来了不想走、留下便深爱。
近年来,深入挖掘齐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时代内涵,持续擦亮齐国故都文化品牌,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坚持以顶层设计为统领,加力推进齐文化重大项目落地落实。相继召开旅游业发展大会、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出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十大攻坚行动”,编制实施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齐长城生态旅游带开发建设等规划,提出搭建“五城三区”新载体和谋划“一核五带”新布局的战略部署,明确齐文化传承创新的发展思路、路径。全市上下形成了抓“大文旅”、兴“大产业”的工作格局。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华侨城、儒商示范园、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创意园、颜神古镇等一批高端项目落地建设,潭溪山、红叶柿岩、三水源旅游度假区、天鹅湖国际慢城等19个项目建成投用,“十三五”时期,累计推进建设市级重点文旅项目80余个,完成投资260余亿元。
二是坚持以保护利用为首要,大力加强齐文化传承弘扬。制定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在全市推行“文物长制”管理模式,设立1000万元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高青陈庄—唐口遗址、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园。“十三五”期间,争取修缮资金约2.6亿元,修缮不可移动文物项目156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50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0处。
三是坚持以艺术创作为路径,聚力彰显齐文化底蕴与魅力。高端策划一批艺术精品,加强对重大创作项目的谋划规划,推出京剧《手镜》、舞剧《齐风·甫田》、五音戏《英雄铁山》《大众长歌》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拍摄制作《我的父亲焦裕禄》《绿水青山带笑颜》《马向阳下乡记》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充分展现了淄博深厚的红色文化、陶琉文化以及新时代青年人创新创业的激情。“十三五”期间,全市创作大型舞台剧目7件,优秀小型剧目131件,其中5件作品。
下一篇:什么是中级专业技术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