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淑慧
到底哪里不一样?还不是一样?真的不一样啦!因为「他说不一样,就不一样!」
尊重是从对方的角度开始
松哥,一个身高175公分,年纪应该不超过三十岁的标准身材男生,眼神总是带着柔情看着刚认识的每个人,他总是非常专心的看着和他说话的对象,让所有和他说话的人,都有种被疗愈的神奇感受…
尤其在这个滑手机不对话的世界里,松哥聆听的态度简直就是完美的高标。
但是当我撇见他耳朵上,有个不明显的助听器时,我瞬间明白松哥的专心、专注是有必要的。
我和松哥相遇在一个说自己生命故事演讲的比赛中,松哥是参赛者,我是担任他演讲的辅导员,我需要与他一起练习将他的生命故事,在短时间内跟众人分享,传递他想表达的信念。
当我刚自我介绍讲完自己的名字时,看着他柔情的眼神却不语,性急的我立马想要拿起桌上的纸笔写下我要说的话。
松哥却是马上拦下我拿纸的手,并对我说:「你用说的就可以!」(其实他这几个字我并没有每个字都听懂,但是我的心懂了)。
于是我再稍微提高音量、说话刻意更清楚并且放慢速度,希望他可以「听懂」我,而我内心也小小的为自己刚才的急躁深感抱歉。
从白天到夜晚,我的敏锐雷达开到最强,深怕再不小心造成误会,当我们辅导员与松哥的信任度默默增加之后,他不只愿意和我们讨论他的故事、谈他没写在讲稿上的故事 ,甚至还清楚纠正我们对他的称呼。
他说:「我是听损者,不是听障者」,他坚定清楚的告诉我们「听力损失」和「听力障碍」的差别,他还是有残余的听力的。
推荐阅读:不一样又怎样?请自在于你的与众不同!
说真的,他认真的跟我们解释完后,我还是有点疑惑,倒不是因为他口语表达不清楚,而是我心想:「哪里不一样?」我这样一想,我竟然想出了另一个道理。
原来当我想着哪里不一样的逻辑时,我就已经有了「成见」,我并没有真正的想要知道哪里不一样?
从一开始我自以为松哥戴着助听器就是因为「听不到声音」,所以我就想提高声音或是先用笔谈。
而没想过他的反应慢不是因为「听不到、听不懂」,而是因为他正在脑中想着「这句话要如何发音,牙齿、舌头要放哪里?」
所以他的说话反应比较慢,我太自以为理解「听损者」了。
松哥说,他为了好好练一个音(ㄐ这个音)他练了六个月,为了好好把话说清楚,他的大脑运作多了好多步骤,而我忘记说话原来是这么复杂的一件事,从听到听懂,之后再经过思考组合出要表达的意思,接着要想这些句子里的每一个发音,嘴形是如何?舌头放在口腔中的哪个位置?
推荐阅读:11件神奇科学研究,原来亲子关系跟想像中不一样?
原以为我是来辅导他演讲的,但是在这二天辅导的相处中, 我反而被他辅导了一件更重要的事:「尊重,是从对方的角度开始!」
曾经多久我忘记了「尊重的起跑点,就是从对方角度开始起跑」
我站错起跑点了…我调整…
【因为孩子 我学慧了】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到底哪里不一样? 还不是一样? 真的不一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