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作者是西汉时期的戴圣。
一、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2、译文:
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近义词:
残羹冷炙。
拼音:cán gēng lěng zhì。
注音:ㄘㄢˊㄍㄥㄌㄥˇㄓˋ。
解释:残:剩余的;羹:有浓汁的食品;炙:烤熟的肉。喝剩下的酒食。可泛指吃剩下的饭菜。旧时引申为权贵们的施舍。有时亦比喻饮食节俭;生活清苦。也作“残杯冷炙”、“羹残炙冷”。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乒乒乓乓,把吃剩的残羹冷炙,翻的到处都是。”
例子:做人不可攀结权贵,靠人施舍,以受残羹冷炙之辱。
正音:“炙”,不能读作“jiǔ”。
辨形:“炙”,不能写作“灸”。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形容吃剩的食物。
上一篇: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