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上海展览中心书香弥漫,由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译林出版社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金字塔在中国:古埃及文明大展炼成记》在此举办新书分享会,嘉宾们一起重温了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这一现象级文化事件的幕后故事,探讨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当代意义。
新书《金字塔在中国》在上海书展亮相
分享会现场披露的一组数据引发热烈反响:13个月展期、788件文物、500万美元借展费、超7亿元总收入、超270万参观人次——这些数字勾勒出中国博物馆史上最成功的国际特展之一的轮廓。书中首次公开的细节让读者惊叹:2.4米高的美内普塔法老雕像如何跨越重洋;中国专家如何发现“绿脸棺”;395个日夜中,上海博物馆团队如何以“上博精神”,完成这场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读者排队购买新书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500万美元借展费看似冒险,实则是基于‘大博物馆计划’的战略考量。我们要证明,中国观众值得世界顶级文化盛宴。希望在书中,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文博人如何用专业守护文明、连接大众的真实日常。当读者们在书展上拿起这本书,不仅能重温展览的震撼,更能读懂文化传承的不易。”
上博馆长褚晓波和本书作者孙丽萍为读者签售
本书作者、新华社记者孙丽萍分享了采写过程中的深刻印象:“对于写作者来说,发生在上海的这个超级大展,色彩斑斓、悬念迭起、一波三折,正是求之不得的好故事。本书以一展窥上海,定格魔都魅力非凡的侧影。”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王永前则从媒体视角肯定该书的独特价值:“作为记录时代的专业机构,新华社见证并参与了这场跨越8354公里的文明对话。孙丽萍记者用媒体人的笔触,将788件文物的跨国之旅转化为永恒的文字记忆。”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致辞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回顾了大展筹备的艰辛历程:“从萨卡拉55摄氏度高温下的文物考察,到500万美元借展费的决策博弈,再到788件文物平安抵沪的每个不眠之夜,这本书忠实记录了文博人的专业坚守。”
在签售时,百余位读者排起长队等待上博领导、作者、编辑签名。在观众互动环节,多位读者提问涉及文物外交、策展伦理等深度话题。一位文博爱好者者感慨:“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件展品背后都是活生生的文化使者,而策展人是时空的翻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