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24日讯(记者 彭科峰)步入今年最后一个季度,近期各家银行的三季度总结会正密集召开。下半年各家银行经营的最新动向,也随之浮出水面。
连日来,财联社记者就此调研了多家上市银行相关人士。在业内人士看来,进入下半年银行的零售类信贷降速惊人,超出此前预期,但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去年开始的大规模信贷不良现象已经出现了转折的信号。
信号一:“三季度零售降速大超预期”
多名银行人士向财联社记者指出,尽管业内人士对于今年零售类贷款的增速未抱高预期,但今年以来,各大银行的个人类信贷的退潮速度依旧令人担心,而三季度以来这种趋势也暂未有转好的信号。
财联社记者查询上市银行2025年上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多家上市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较年初仅实现小幅增长,零售贷款对全行贷款增长贡献度下降,并且多家中小银行个人贷款规模较年初明显缩水。其中,昔日的“零售之王”招行的零售AUM较上年末增长7.39%,也不如从前。
江浙沪上市银行人士杨磊(化名)向记者指出,近期他们刚刚召开了三季度的经营工作会议,包括总行各部门负责人在内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均出席会议。在总结三季度经营情况时,最大的感受是大零售类业务的大退潮,“尽管年中会议对于零售类信贷的增长已经放低了预期,但三季度的低迷还是大大超过了之前的研讨,零售业务压力非常大”。
杨磊进一步表示,不单单是狭义零售范围的信用卡消费、消费贷款在三季度出现了显著的萎缩,包括房抵贷在内的个人类信贷也同时出现了少有的退步,“尤其是在今年9月份,零售类贷款相比七八月份进一步收缩。情况很不乐观。”
另外一家城商行人士也向记者指出,在近期召开的三季度会议上,来自零售类业务的同事也表示三季度业务情况“不太好”,居民信贷难有增长。“相比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更易受到就业、收入预期的影响,目前来看很多人消费信心不是很足”。
在此前财联社记者独家报道的“消费贷贴息新政”满月效果时,就已经感受到了这方面的信号。彼时,多名全国性商业银行人士就指出,由于消费贷情况“不理想”,相关业务部门并不愿意透露具体消费贷余额的信息。
信号二:“降本增效向多部门协同深入”
2011年,一家股份行时任高管曾经在某场公开论坛上表示,“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我们都不好意思公布”。一度引发巨大争议。但如今14年过去,银行的已然进入了“微利时代”。这一点,银行的多个部门都深有体会。
某全国性银行相关营销岗位人士就向记者指出,近期的部门会议更加强调了降低成本的思路,领导要求部门相关开支必须有严格的计划,采购的礼品数量和额度相比往年也有所下降。
“从上到下,目前银行业都在力求压缩开支。”杨磊介绍,在三季度会议上,领导进一步要求全行要加强成本管理,在降本增效上多做文章,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同时,要求在开展业务时,不同的业务部门应当加大协同效应,最好每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比如说,之前公司口线组织中小企业开会并介绍业务,财富部门拜访私行客户并开展户外活动,这些过去都是单独开支的。现在要求公司部和财富部的一些活动可以集中举办,或者组团开拓业务。”杨磊表示。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近期曝出的广州农商行要求员工退还2022年以来的过节费的新闻,也是银行追求降本增效的一个侧面。 另外,还有股份行人士向记者坦言,由于多重因素的考量,目前总行前往国内各省分行的工作要求也进一步细化,“连过去普通的分行安排车辆接送等事项都取消了”。
信号三:“可能已经看到不良企稳转好的迹象”
不良率始终是银行可持续经营的头号敌人。由于种种因素,近年来银行的不良增长明显,尤其是叠加息差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1%,而同期净息差为1.43%。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2%,不良贷款率达1.49%。
“依据24家上市银行中报,目前已有超五分之一的银行出现净息差低于不良率的情况。这一情况值得警惕。这意味着行业面临收益端萎缩、风险端承压的现实困境。”某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银行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银行的不良率越高,则需要计提的拨备越多,信用成本越高。
不过,从财联社记者近期调研的情况来看,多家银行人士均表示,三季度该行的不良情况相较上半年有企稳甚至明显好转的现象出现,新增不良已经明显下降。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未来银行不良有望进一步转好。
一定程度上,最新出炉的华夏银行三季报也能给出佐证。昨日晚间,华夏银行的最新报告显示,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率1.58%,比上年末、上半年末(均为1.60%)下降0.02个百分点。
一家华东地区城商行人士也向记者介绍,受下半年当地经济持续企稳回升等因素的影响,从三季度的情况来看,目前新增不良明显减少。当然,这也可能是该行下半年在对公业务方面持续发力有关。
杨磊进一步指出,从三季度工作会议的情况来看,该行在三季度的不良控制方面有好转,各类信贷新增不良明显下降,一改自去年以来的不良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他看来,一方面,自疫情前后衍生的各类不良已经基本暴露得差不多,“该暴露的都暴露了”,行业正在持续出清;另一方面,目前全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都在有意识的加强风控,宁可牺牲信贷的增长速度,也不愿过度扩张。“坦白说,尽管有关方面多次鼓励加大信贷投放,但银行业的整体风格是更偏保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