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投融资热潮。
今年四季度以来,商业航天领域投融资维持高热度,天兵科技、无限宇航、星际光遥、钧天航宇等企业获融资进展,涉及火箭研发制造、卫星制造、载荷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受到市场关注。而此前,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头部企业相继启动上市辅导,冀望借力资本市场,将行业从技术突破阶段推向产业化能力构建的新阶段。
在业内人士看来,商业航天领域的融资热潮要从国家战略、技术逻辑与产业实际的框架客观看待,商业航天不是炒概念游戏,如何筛选中国商业航天的“千里马”、“常青树”,资本市场要从多维度进行考量。
“当前,我国商业航天面临的发射需求非常迫切,卫星互联网组网时间表明确,进度紧张,正驱动行业加快发展。”陆石投资董事长邓钊表示。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规模超3万颗的低轨卫星的轨道与频谱资源,“先占先得”的国际规则使组网进入倒计时,催生巨大发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商业火箭企业竞争正从单次发射成功,转向构建覆盖研发、制造到发射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能力。过去以技术验证为主的实验室阶段正被超越,行业进入以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为特征的“产业战场”。
面对这一系统工程,仅靠企业自身投入难以为继。今年6月,证监会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适用范围,为尚未盈利的商业火箭硬科技企业打通资本通道。在政策与资本共同推动下,行业竞争正从单一技术维度,转向涵盖技术自主、规模智造与商业闭环的产业化综合较量。
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的筛选标准成为关注焦点。业内人士指出,面对商业航天的产业特性,IPO的职能应从“合规守门人”向“产业加速器”转变。
“尽管第五套标准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了上市通道,但这绝不意味着商业航天可以一直不盈利。”邓钊表示,“资本市场的核心使命,是要筛选出能将技术实力转化为产业能力的企业,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者’。”
在业内人士看来,商业航天不能永远停留在技术展示阶段,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完成从技术优势到商业价值的转化。上市审核需要综合考量企业的产业化进度、商业闭环和盈利时间表。唯有通过市场检验、有望快速实现商业闭环的企业,才能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引领行业完成从技术成功到产业成功的质的飞跃。
这也是商业航天的核心价值——不仅要实现技术突破,更要通过其产业化能力构建持续的商业模式,最终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衡量产业化能力三大标尺
那么,何为产业化能力?综合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观点,其核心可归结为三大标尺,它们共同构成了甄别企业含金量的价值锚点。
第一,全链条技术自主能力。这被认为是商业航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与技术迭代的前提。从火箭发动机研制到整箭集成,必须实现全链路自研。这种全链条自主,不仅是规避“卡脖子”风险的基石,更是通过技术贯通构建成本优势的根本。
第二,规模化制造与发射服务能力。商业航天的价值要通过稳定、高频的发射服务来实现,最终要依托大运力火箭的规模化制造和发射能力。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大运力火箭能显著提升单次发射效能,从而降低星座组网的边际成本,是实现商业航天规模效应的根本支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工业化制造体系,推动火箭从“定制化的工艺品”转向“标准化的工业品”。
目前,头部企业正加速贯通“研制—制造—发射”全链条,通过多地协同布局夯实规模化制造基础,推动大运力火箭的产业化体系加速成型。在业内人士看来,能够稳定、持续地提供大运力发射服务,比单次成功更具战略意义,其背后体现的是产品化、工程化与供应链协同的综合能力。
第三,快速迭代与试错能力。商业航天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性,决定了“一次性完美成功”并不现实。相较于零失误,在真实发射中快速学习、持续优化、并实现性能稳定与成本下降的能力更为关键。
“行业需要理解,航天工程的精髓在于‘系统性试错—高速学习—迭代优化’的循环。” 邓钊呼吁,“中国商业航天需要的不是从未犯错的公司,而是在失败中快速成长、并能在后续任务中稳定复现成功的公司。”这种能力依赖于完善的流程体系、数据闭环与人才储备。
“商业航天的终极竞争,将是企业人才、技术、产品与市场全体系贯通能力的较量。”一位商业航天领域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首批冲击IPO的头部企业已在产业化、规模化和融入国家战略方面展现出综合实力。
“未来五年,中国在低轨网络与航天工业体系上的选择,将决定我们在全球空间经济格局中的主动权。”在他看来,上市不是奖励,而是任务;标准不是“讲得好”,而是“做得出”;核心不是概念,而是发射节奏、工业能力与战略兑现力。当企业的体系化能力和资本市场的精准赋能形成共振,中国商业航天有望实现从“发射成功”到“产业成功”的质变。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开始。能够同时具备全链条技术自主、规模化交付和快速迭代能力的企业,才更有可能在行业整合中胜出,真正实现其商业价值与战略意义。”他表示。 (记者 黄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京ICP备12004265号-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3]4961-14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京ICP证000006号|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