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俄罗斯举办的东方经济论坛上,普京的高级经济顾问安东・科比亚科夫发表的一番讲话,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
安东・科比亚科夫
他指出,美国正密谋借助加密货币和稳定币,让高达37万亿美元的国债贬值,直至完全冲销,具体做法是将国债纳入“加密货币云”系统,推动债务系统重置,最终让全球所有持有美元的国家和个人为这笔债务买单。
这一计划听起来颇为疯狂,却得到了美国国内重要人物的“交叉验证”——微策略CEO、亿万富翁迈克尔・塞勒就曾建议特朗普政府卖掉美国全部黄金储备,买入比特币,以此实现美国债务归零的目标。
那么,这样的计划究竟是否可行?在我看来,不仅可行,而且大概率会发生,只是未必会完全按照现有剧本推进。
科比亚科夫作为在普京身边任职十多年的高级经济顾问,其发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在论坛上明确表示,黄金与加密货币是当前世界货币领域的两大替代方案,而美国当下的核心任务是解决美元信任度下降的问题,且极有可能以牺牲全球利益为代价来化解自身债务危机。
具体路径便是推动全球各国与个人进入“加密货币云”体系,待相当一部分美国国债完成“上云”后,再通过稳定币推动债务贬值直至消失。
要理解“债务贬值”的本质,不妨通过一个简单例子来看:假设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为1万美元,恰好对应全球所有商品与服务的价值。
若美国借走这1万美元,它有两种还款方式:
第一种是足额归还1万美元,此时商品与服务总量不变,货币数量也未增减,债务价值维持原样;
第二种则是凭空印制1万美元用于还款,此时商品与服务总量依旧,但货币总量翻倍至2万美元,物价随之上涨一倍,尽管债权人收到的仍是1万美元,实际购买力却缩水一半,这意味着债务变相贬值了50%。
这种“合法赖账”的操作,美国并非首次使用,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GDP比重高达106%,面对这一“经济黑洞”,美国并未选择常规还债,而是联合美联储制造持续通胀。
1946至1951年间,美国物价上涨超35%,美联储维持低利率,财政部则持续发债推动基建投资,在通胀掩护下,债务占GDP比重到1960年代已降至40%以下。
1970年代,受石油危机与美元脱钩黄金影响,美国通胀飙升至两位数,1980年物价涨幅达13.5%,房贷利率突破10%,但政府债务压力却因本金价值稀释而减轻,本质上是将债务转化为全民承担的“通胀税”。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更是推出数万亿美元量化宽松与刺激方案,流通中美元数量激增,联邦政府债务从23万亿美元攀升至近33万亿美元,而通胀暴涨又对冲了实际偿还压力。
科比亚科夫所提及的“债务贬值”,本质上是美国债务化解手段的延续,而稳定币的作用,是将这种“通胀税”的负担扩散至全球。
传统模式下,增发美元会直接引发国内物价上涨、利率攀升,增加民众生活成本,甚至可能引发政治动荡;但稳定币以短期美国国债为背书,且与美元1:1兑换,只要全球使用稳定币,就相当于间接持有美债,为美国发债提供支撑。一旦美元因通胀贬值,全球所有稳定币持有者都会共同承担购买力损失,通胀就此变成“全球共享税”。
更关键的是,稳定币多由私人企业(如苹果、Meta等科技巨头)发行,而非美国政府或美联储,既能规避政治敏感性,又能借助“合规审批”实现央行级别的监管与控制,其影响力可渗透到全球每个人的电子钱包中。
然而,美国推行稳定币体系的计划面临一大阻碍——全球对美元信用的信任危机。
目前各国央行都在加速囤积黄金,对稳定币普遍持排斥态度,核心原因在于稳定币的资产背书缺乏“绝对可信”的审计机制。
尽管发行商宣称稳定币有1:1美元资产支持并发布审计报告,但外国政府无法完全信任美国本土的发行方与审计机构,毕竟1971年尼克松政府单方面推翻布雷顿森林体系、切断美元与黄金兑换的历史教训,让各国深知美国可能为自身利益随时改变规则,稳定币当前的背书承诺未来或许会被轻易打破。
既然稳定币推行遇阻,美国是否有替代方案?
迈克尔・塞勒提出的“比特币战略”便是选项之一:抛售美国黄金储备打压金价,让中俄等以黄金为核心储备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缩水,同时大量买入比特币推高其价格,确立比特币全球储备资产地位,甚至设想比特币价值达百万亿美元以化解债务。
尽管特朗普政府公开表示不会用纳税人资金购买比特币,暂时否决了这一提案,但美国可能正通过“私人代理”间接推进——像微策略这样的私人公司过去几年持续大量买入比特币,目前已持有数十万个。不排除美国政府在默许这类操作,待比特币成为储备资产时机成熟后,再通过资本市场收购相关公司股权(类似此前买入英特尔10%股票的操作),以“私企国有化”的方式介入,既避免了直接行动的舆论压力,又能达到目标,这也符合美国“私人领域创新先行、政府后期介入”的一贯策略。
无论美国最终选择稳定币还是比特币路径,其核心目的都是让全球为37万亿美元债务买单,而这一过程将引发本世纪最大规模的财富转移与贫富差距扩大。
对于手持股票、房产、黄金等资产的群体,通胀会推高资产价格,使其账面财富增值;但对于依赖固定工资的普通上班族与中产阶层,通胀会不断侵蚀工资实际购买力,生活成本攀升,生活水平下降。这种隐形的财富转移,因操作隐蔽,比直接加税或削减福利更易被接受,却对普通民众的利益损害更深。
面对这一系统性变化,个人虽无法左右政府决策,却可通过调整财务策略保护财富。将储蓄与收入转化为股票、指数基金、房地产等能抗通胀的优质资产,是较为可靠的防御方式——股票与指数基金可分享经济增长红利,房地产作为实物资产价格通常随通胀上涨;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在法币信用受损时能凸显价值;比特币虽波动较大,但作为新兴资产在法币贬值背景下具备一定增值潜力。
不过,资产选择只是起点,最终能否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还需结合市场趋势做出合理的买入与卖出决策,在这场全球财富博弈中主动把握先机,而非被动承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