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城市相继出手整治“唱空”楼市的言论,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9月30日,北京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在发布的倡议中明确提出:“不唱衰做空市场”、“禁止恶意压价”等要求。而更早的9月9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则直接对自媒体“房老王房产讲堂”进行了通报,认为其发布的“哈尔滨非必要不买房”、“80%的房产没有购买价值”等言论属于“不当言论”,并联合住建部门对其进行了约谈。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城市也有出现。这一系列动作似乎表明,“唱空”房地产市场,正在成为一种被限制的言论。这让很多人感到迷惑,这些城市行业协会的做法,究竟是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必要之举,还是对于房地产市场真实讨论的压制?难道说,讨论房价下跌,正在变成一个“不能碰”的敏感话题?
据了解,凡是认为房地产市场前景不景气、房价走势下降、不建议大家现在和以后买房的这些言论,都被部分地方政府以及行业协会,视为“唱空”房地产市场的行为,他们认为,这种消极言论,其可能会加剧房地产市场的恐慌情绪,让老百姓持币观望,导致商品住宅的滞销,影响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但很多人不明白,这种整治“唱空”楼市的言论,究竟是维护房地产市场还是压制舆论?对此,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认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高度依赖信心的市场,过度悲观或夸大的言论,可能会引发非理性的市场行为,例如恐慌性抛售或观望情绪加剧,进而影响商品住宅的销售,影响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金融体系的稳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规范市场言论、打击虚假信息或恶意唱空行为,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手段。
当然,对于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做法,反对者众多。他们质疑,所谓的“唱空”房地产市场的言论,是否真的构成“不当言论”或“虚假信息”?如果这些观点,是基于对房地产市场数据的分析,或者是合理的逻辑推断,那么,限制这些言论,是否意味着对真实的房地产市场情况的掩盖?在市场经济,房价的涨跌,本应是一个可以公开讨论的经济现象,如果只允许“唱多”而禁止“唱空”,是否会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甚至掩盖潜在的社会风险?而且,这也是对于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进行的限制。
众所周知,房价问题,牵动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其讨论不应成为“禁区”,而应在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允许多元声音的存在。只有通过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