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在白宫的一场记者会上,一场针对科技巨头的政治清算正在发酵,特朗普看似针对联邦调查局前局长科米的表态,实则拉开了美国政坛对科技巨头微软“秋后算账” 的序幕。
政治清算的延续:从司法系统到科技巨头
莉萨·莫纳科的职业生涯与特朗普的政治命运交织已久。1968年出生于波士顿精英家庭的她,父亲是哈佛医学院资深教授,母亲在公共政策领域颇具影响力。
这种家庭背景使她自幼便跻身美国东北部学术与政治圈层。奥巴马执政时期,她历任助理司法部长、总统首席反恐顾问,直接参与《外国情报监视法》的执行。
拜登任内,莫纳科重返司法部担任副部长,主导了对特朗普“通俄门”“国会山骚乱”等案件的调查,还推动起诉苹果公司垄断、调查丹麦银行洗钱案,这些行动均被特朗普视为“政治迫害”。
2025年2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立即撤销了莫纳科的安全许可,禁止其接触机密信息和进入联邦设施。此次施压微软解雇莫纳科,不过是这一政治清算的延续。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声称,莫纳科在微软担任国际商务领导人期间,可能利用其接触的政府合同信息危害国家安全。
但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指控缺乏实质性证据,更多是特朗普对政敌的个人报复。
政治极化的深渊:从个人恩怨到系统性撕裂
特朗普的政治清算不仅针对莫纳科,而是一场全面的“猎巫行动”。2025年2月,他一口气撤销了包括前国务卿布林肯、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内的多名拜登政府高官的安全许可。这种“打压异己”的政治逻辑,正在将美国推向更深的极化深渊。
在特朗普支持者看来,这是“正义的复仇”;但反对者认为,这是“民主的倒退”。
更危险的是,这种政治斗争正在向企业界蔓延。此前,特朗普曾要求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因“华人背景”辞职,直到企业在政策层面做出让步后才转而称赞。这种“施压—妥协—转向”的模式,正在重塑美国政治与商业的关系。此次施压微软,同样是这种模式的延续。
科技巨头的困境:政治博弈中的“夹心饼干”
微软作为全球科技巨头,与美国政府的合作由来已久。其Azure云平台不仅为五角大楼提供云计算服务,还参与阿布扎比主权云等敏感项目。莫纳科入职后负责的国际商务领域,恰好涉及这些与政府签订的重大合同。
特朗普的指控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将微软置于两难境地:若拒绝解雇莫纳科,可能面临政府合同被终止的风险;若屈从政治压力,又将损害公司的独立性和声誉。
这并非微软首次卷入政治风暴。2020年,特朗普曾施压微软收购TikTok,并要求从中“抽成”,引发员工强烈反对。此次事件中,微软内部同样暗流涌动。
尽管公司尚未正式回应,但特朗普的公开喊话已在科技界引发连锁反应。有分析指出,若微软妥协,可能为其他企业树立先例,导致美国科技公司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制度危机的缩影:政治干预与司法独立的碰撞
特朗普的行为再次打破美国政治惯例。他将司法工具政治化,把企业雇佣变成施压手段,甚至试图通过社交媒体直接干预商业决策。这种“推特治国”的模式,不仅削弱了司法系统的独立性,更动摇了美国民主制度的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指控缺乏实质性证据。莫纳科在司法部期间的行动均依法进行,且其安全许可的撤销本身就存在争议。
美国司法部前官员马克·拉希曾警告称,特朗普的做法可能导致“许多企业将面临遵守噩梦”。而微软若被迫解雇莫纳科,可能引发法律诉讼,进一步加剧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对抗。
结语:风暴中的美国政治走向
特朗普施压微软解雇莫纳科的事件,是美国政治极化、制度危机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权力斗争面前,法律、商业和民主制度都可能成为牺牲品。
对于微软而言,如何在政治压力与企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一场严峻考验;对于美国而言,如何遏制政治干预的泛滥,重建制度信任,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关键命题。
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的政治清算可能进一步升级。这场以“正义”为名的行动,最终将走向何方?
信息来源:
参考消息:施压微软!特朗普威胁“让政治对手付出代价”
人民网:微软“杠上”以色列国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