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没有它,手机、电动车、战斗机统统得趴窝。
而中国掌控全球70%稀土产量的“霸主”地位,早已不是秘密。
反观美国,重稀土却要完全依赖进口,连造车造飞机都受制于人。
就在这时,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却突然宣布:稀土技术突破,可用效率达顶尖水平!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统治”地位要被撼动了吗?又该如何应对?
很多人可能觉得稀土离自己很遥远,但其实它早已渗透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智能手机的震动、电动汽车的电机、医疗设备的核心部件,甚至你家里空调的压缩机,都离不开稀土。
2025年4月,中国氧化镨钕产量8630吨,但环比下降了1.21%,这一细微的变化,背后是中美贸易政策调整带来的连锁反应。
上海钢联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受中美贸易政策调整影响,从美国进口金属矿锐减明显”。
而面对稀土困局,美国正在加速推进两条不同的战略路径。
一方面,美国政府不惜以接近市场价两倍的价格,为本土稀土企业提供价格保障。
我国分析到:特朗普政府更多还是想在美国本土打造“备胎”,不惜以几倍高价,将从中国进口的稀土转为美国国内生产。
另一方面,美国科研人员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他们发现海藻里居然藏着大量稀土成分。
其实海水里有稀土早就不是秘密了,只是浓度太低,工作量太大,而且成本还非常高,非常不划算。
但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发现,特定种类的海藻具备惊人的稀土富集能力,可将周围环境中的稀土离子浓缩百万倍以上。
研究人员立刻在华盛顿州塞奎姆湾开展了实验证实,结果发现多种褐藻和红藻均表现出显著的稀土吸附特性。
而且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元素并非仅附着于表面,而是通过细胞膜转运机制被主动摄入并稳定储存在内部结构中,就相当于海藻主动把稀土“吃”了进去,然后就像人体消化一样保留在体内。
可确认海藻具备富集能力只是起点,真正决定成败的是如何从中高效回收稀土元素。
美国研究团队对经典湿法冶金工艺进行深度优化,构建出一套节能、低成本的提取流程。
只需要把海藻磨成细小的糊状,然后加入酸性浸出剂使其自己释放出来,但这个酸性溶液的PH值一定要把控好。
目前来看该技术已实现约50%的稀土回收率,处于同类技术领先水平。
最主要的是,用这个方法提取后的藻体残余物还可转化为生物燃料、可降解塑料原料、轻质建材组分,甚至工业用胶黏剂,真正实现全物质利用。
但这目前还只是实验技术,要想让其变成工业,难度非常大。
比如近海养殖的生态影响评估、重金属污染迁移风险、规模化生产下的成本控制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市场接受度同样存疑,若最终产品价格远高于现有渠道,则难以吸引企业投资扩产。
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中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承担全球稀土70%的产量和90%的精炼产能。
美国政府和其企业想完全推动稀土“去中国化”的话,其实这条路并不好走。
我国认为这一过程会相当漫长,10年都未必实现。
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开采方面,美国缺乏技术和熟练工人,在分离、精炼、磁体制造方面涉及高端制造业,而美国已荒废多年短期内难以重拾整个链条。
再者,美国的重稀土最终或仅能满足少部分美国国防需求,无力供应各关键领域全面需求,当前谈“挑战中国稀土地位”还为时过早。
中国在资源结构、产业成本、产业技术等方面仍将维持较长时间的优势。
在这场稀土博弈中,美国试图通过国家资本和政策保价打破中国主导的低价竞争逻辑,试图构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西方稀土经济生态。
但从市场反应来看,中国稀土企业的综合化产业链配套优势,难以被取代。
且稀土并非某一种金属,而是金属谱系,美国重点砸钱给一家企业,亦无法全面覆盖产业链条。
但话又说回来,对中国而言,虽然当前在稀土加工领域仍具主导优势,但海藻提取等新技术真的成熟起来后很有可能削弱现有资源优势。
如何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提取手段,也已成我国必须应对的战略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5-08-01——《美国深海采矿单边行动引发担忧》
2.央视网-2025-04-28——《[中国舆论场]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推动海底采矿》
3.澎湃新闻-2025-04-25——《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推动深海采矿,被指无视国际规则,引发环境担忧》
4.金融界-2025-04-28——《稀土业绩爆了!净利润暴增超7倍,美国稀土储备告急!美军工稀土储备仅够数月》
5.科技日报-2025-06-13《用海藻收集稀土或开辟生物采矿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