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的金融战线上,一场围绕着巨额资产的博弈正在激烈上演。令人惊讶的是,俄罗斯仅用了短短10天,就建立起了一套应对西方制裁的反制机制,而欧盟手中那高达2000亿欧元的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却成了一个无人敢碰的“烫手山芋”。
故事的开端,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在9月30日签署的一项看似普通的总统令。这项法令的核心在于,俄罗斯将大幅简化国有资产出售流程,原本需要数月的审批时间将被压缩至惊人的10天之内。在外界看来,这无疑是俄罗斯为应对欧盟可能没收其海外资产而精心准备的一张“王牌”。
莫斯科方面早已明确将欧盟冻结俄罗斯资产的行为定性为“盗窃”。据俄方透露,自2022年以来,俄罗斯已经冻结了欧盟在俄境内价值高达120亿欧元的资产,其中涉及西门子、道达尔等知名企业。俄方甚至警告,如果欧盟胆敢没收俄罗斯资产,俄方将毫不犹豫地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包括暂停航空合作、停止铀供应以及钛合金出口等关键领域的合作。
然而,当俄罗斯以雷霆之势打通反制通道之时,欧盟内部却在如何处置这2000亿欧元的巨额冻结资产问题上陷入了严重的内讧。这笔巨额资产的大部分,都存放于全球最大的清算结算系统之一——欧洲清算银行(Euroclear)的账户上。
“绝对不行,那是盗窃!”比利时首相德韦弗率先公开反对没收俄罗斯资产,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关键。紧随其后,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表示赞同,他强调“处理资产必须符合国际法”,并警告称:“今天动俄罗斯的资产,明天就可能轮到我们。”毕竟,法国和比利时在海外拥有超过1.3万亿欧元的投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欧盟内部对于没收俄罗斯资产的担忧,并不仅仅源于对经济报复的恐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法律红线和欧元信誉的深刻忧虑。欧洲央行曾明确警告,动用俄罗斯资产可能会“动摇欧元的根基”。
从法律层面来看,德韦弗指出了三大风险:首先,联合国并没有授权欧盟动用主权资产;其次,维也纳条约要求尊重财产权;最后,如果没收私人部分,欧洲法院很可能会判欧盟败诉。这些法律困境,使得欧盟在处理俄罗斯资产问题上举步维艰。尽管波兰、立陶宛等国强烈要求尽快动用俄罗斯资产以援助乌克兰,但法、德、意等欧盟大国始终对此持保留态度。
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资产博弈,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能源和经贸利益纠葛。在能源领域,俄罗斯目前仍然是欧盟重要的天然气供应国。如果因为资产没收问题导致俄罗斯再次关闭天然气阀门,欧盟的冬季能源储备将会面临严重告急的局面。在经贸关系上,德国企业尤其担忧,大量汽车库存仍然滞留在莫斯科的仓库里,航空航天设备也需要持续的售后服务。一旦双方彻底撕破脸,这些价值巨大的资产将面临无法估量的损失。更直接的影响体现在航空交通方面,如果俄罗斯停止航空合作,欧洲航空公司将被迫选择绕飞航线,从而导致燃油和时间成本的大幅上升。
就在这场资产博弈愈演愈烈的同时,俄乌战场上的较量也在持续升级。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俄军继续在哈尔科夫、顿涅茨克、扎波罗热等方向发动攻势,并对乌克兰的军工企业、能源设施等目标实施打击。乌克兰方面也毫不示弱,乌军对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的乌斯季卢加天然气凝析油码头发动了袭击,该码头是俄罗斯境内最大的炼油厂之一,年炼油能力高达1840万吨原油。与此同时,俄军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打击仍在持续。乌克兰能源部表示,俄军对乌克兰多个州的能源基础设施发动了大规模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袭击的重点是输变电设施。
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这场资产攻防战,已经超越了双边关系的范畴,对全球金融秩序构成了严峻的考验。国际社会对此的立场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美国、加拿大等国支持欧盟直接扣款,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经济体则明确表示反对,他们担心此举会破坏现有的金融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在最近的讲话中意外地表现出了务实的姿态。他宣布俄罗斯并没有所谓的“去美元化”运动,也不推行任何“反美元”策略。他将当下的局面描述得很直接:原本是想用美元进行结算,但由于外部力量的阻挠,现在只能被迫使用自己的货币进行交易。这一表态或许暗示着,尽管面临严厉的制裁,俄罗斯仍然试图与全球金融体系保持一定的联系,而不是彻底另起炉灶。
面对欧盟的分裂与犹豫,俄罗斯只用了10天就打通了反制通道。而在布鲁塞尔,各国代表仍在为如何处置这2000亿欧元的俄罗斯资产争论不休。这场围绕着资产的博弈,表面上是俄乌冲突的金融战线,实则是一场关乎信任与未来的豪赌。正如一位欧洲外交官私下感叹的那样:“我们冻结了俄罗斯的资产,但现在我们自己的手也被冻住了。” 这场金融博弈的最终走向,将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