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当OpenAI再次以Sora 2引爆科技圈时,这家站在AI浪潮之巅的公司,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荣光与焦虑。朋友圈里充斥着对新模型的惊叹,也不乏对商业落地前景的疑问,却没有明确的答案浮出水面。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看看这波澜壮阔的AI竞赛中,各方势力的角逐与挣扎。
首先是资本的涌动。2025年,OpenAI的估值如同比特币般飘忽不定,远超SpaceX、字节跳动和Anthropic,被一些人誉为“人类AI的高光时刻”。但光鲜背后,却隐藏着资金来源和盈利模式的隐忧。巨额估值与尚未实现的盈利之间,巨大的落差让投资人心神不宁。Thrive、软银、MGX等机构的名字一同出现在高达66亿美元的股份转让名单上。
有记者曾向一位投资过OpenAI的风险投资人询问对泡沫的担忧,对方只是笑着回应:“怕也没用,AI的故事远没讲完。” 这种看似理性的表态,实则隐藏着一种豪赌心态,谁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但又害怕成为最终的接盘者。
再看OpenAI内部。二级市场提供了套现的机会,有人选择落袋为安,有人则坚守阵地。百亿美元的授权额度并未完全用尽,透露出员工心态的复杂。有人选择相信公司的未来,有人则更看重眼前的利益。一个穿着格子衬衫、手握掉漆保温杯的工程师坦言:“我们现在就像坐在过山车上,没人知道明天会不会翻车。”
脏数据也暴露了部分真相,例如员工出售股份,实际交易额与授权额度之间存在差距,既有“没找到买家”的无奈,也有“老板劝我们别卖”的暗示,真假难辨,映射出大公司内部的复杂生态。
接着是竞争的白热化。Meta等公司不惜开出九位数美金的天价,四处挖角AI人才,硅谷的人力市场宛如战场。即使身处光鲜的OpenAI,也难逃被挖角的命运。然而,每周五依旧坚守在实验室里的,依旧是那批熟悉的面孔,咖啡因的作用下,他们的梦境也变得杂乱无章。
与此同时,OpenAI与微软的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架构重组迟迟未决,母公司与资本方在控制权和利益分配上展开拉锯战,表面客气,实则暗流涌动。AI基础设施的扩张需要巨额资金,与甲骨文、SK海力士签订的合同,无疑是“烧钱”模式的延续。Meta、Anthropic、xAI等竞争对手一边融资,一边抢夺人才,力图在AI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OpenAI高管虽然嘴上说着“方向很稳”,但2025年上半年43亿美元的营收,虽然有增长,但盈利前景仍然不明朗。
有人将OpenAI比作AI界的“特斯拉”,认为其估值虚高,未来存在不确定性;也有人坚信“只要故事还在,钱就断不了”。
3.56万亿人民币,足以堆成一座小山,能够买下多个一线城市的地王,但这些钱最终能否转化为科技成果,就连OpenAI的员工自己也无法确定。在2025年10月,OpenAI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
未来会如何发展?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正如文章结尾所说:世界最贵的独角兽,既是荣光,也是一场豪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