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在2025年9月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开启了自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
市场普遍预期年内还将有两次降息,全年累计降息75个基点的试探性节奏已基本明确。这一调整正在重塑全球资本流动的轨迹,曾经主导全球金融周期的美元潮汐,威力正显著衰减。
高息时代的美国凭借4%-5%的稳定收益,成为全球资本的“吸储池”。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将美元存款利息作为底层资产,设计各类理财产品吸引闲散资金,再将归集的资本投入高收益领域,形成层层叠加的金融杠杆。
这种模式在维持美国金融韧性的同时,也催生了巨大的市场泡沫。但随着降息周期开启,美元资产的收益吸引力持续下降,机构为规避后续收益缩水风险,开始提前清算资产离场,全球流动性随之重新分配。
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全球地缘环境复杂,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安全边际高的市场。中国凭借稳定的发展环境、低估的资产价格,成为国际资本的重要备选方向。
更关键的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节点城市与产业布局,正引导外资向实物经济沉淀,这种结构性调整使得资本难以被短期美元潮汐轻易抽离,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元周期的冲击力度。
1. 货币政策获得自主空间
美联储高息周期中,全球资本向美聚集的压力迫使多国被动加息。如今降息释放的政策窗口,让中国得以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导向。
央行可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无需过度担忧资本外流。
2025年9月美联储降息后,中国央行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1950亿元,既对冲短期资金紧张,也为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
2. 人民币汇率与资产定价受益
美元供给增加推动其汇率走弱,2025年9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升破7.1关口,10月3日维持在7.1195的水平。
汇率升值不仅降低进口成本,更提升了国内资产的国际定价。黄金等避险资产率先反应,现货黄金价格已突破3700美元/盎司,年内累涨超40%,背后正是全球对美元信用的再评估与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的上升。
3. 资本流入激活市场活力
外资正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尽管短期债市受国内政策预期影响出现震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小幅上行至1.78%,但长期来看,中美利差改善将吸引外资增配中国债券。
股市方面,A股与港股已显现上行趋势,优质企业融资环境持续优化,尤其是沿海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节点区域,有望成为资本流入的直接受益者,催生新的创富机会。
中国当前货币流通呈现“高乘数、快周转”特征。截至2025年3月,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326.06万亿元,但基础货币中实际流通部分仅15.74万亿元,货币乘数高达19.9倍。
这种结构导致资金难以沉淀,企业与个人普遍面临“现金流紧张”困境,短期消费贷成为市场主流,2024年底国内贷存款比已升至85.03%的高位。
如何承接新增外资并避免脱实向虚,是当前核心挑战。
一方面,短期逐利资本可能冲击局部市场,推高资产泡沫;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仍面临融资分层问题,中小企业难以平等享受流动性宽松红利。
更需警惕的是,美联储降息节奏存在不确定性——中金公司预测10月或再降25个基点,但后续通胀压力可能限制宽松空间,这种波动将加剧资本流动的复杂性。
中国货币政策需在“稳增长”与“防风险”间精准拿捏。
远东资信指出,中国不会因美联储降息而大规模宽松,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在1.70%-1.90%区间波动。
避险层面可关注黄金等抗通胀资产,瑞银已将其目标价上调至年底3800美元/盎司;权益类资产可布局被低估的制造业龙头与“一带一路”相关板块,分享产业升级与资本流入红利;固定收益类产品需警惕短期高息陷阱,优先选择与实体经济绑定的中长期标的。
重点关注两大指标:一是美联储降息节奏,10月与12月议息会议将决定全球流动性走向;二是国内货币政策动向,央行降准降息与财政刺激政策落地时点,将直接影响市场预期。
此外,需跟踪外汇占款变化,其规模增减是外资流入力度的核心观测窗口。
企业应优化债务结构,减少短期借贷依赖,利用融资成本下行窗口置换长期低成本资金;个人需控制杠杆率,避免盲目跟风投资,优先保障应急资金储备。
在汇率波动加大的背景下,进出口企业可通过外汇对冲工具稳定经营预期。
美联储降息周期本质上是全球金融格局重塑的缩影。美元潮汐威力衰减为中国金融开放提供了战略机遇,但货币循环效率不足、资本引导困难等挑战仍客观存在。
正如76年来中国在硬实力领域实现的突破,金融领域的自主可控也需在开放中稳步推进。通过政策引导资本流向实体经济,依托产业优势沉淀长期资本,中国不仅能守住财富根基,更能在全球金融变局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