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政部长道格·伯古姆的一席话,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全球舆论的千层浪。他罕见地、直白地向世界通告了一个被广泛知晓却不愿被频繁提及的事实:在稀土这场关乎未来产业命运的牌局上,中国手握“王炸”。
“中国掌控着20种最重要稀土矿物中85%到100%的产能。”——这句看似客观的数据陈述,其潜台词却充满了战略焦虑。而紧随其后的那句“如果他们遏制了这类市场命脉,我们就必须打破局面”,则更像是一篇充满危机感的战斗檄文。
一、 “命脉”之论:是客观现实,还是战略渲染?
首先,我们必须厘清一个事实:伯古姆部长的表述,在数据层面基本准确。中国不仅在稀土矿石开采上占据重要份额,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建设,掌握了全球绝对主导地位的稀土精炼产能。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稀土之所以“稀有”,并非其在地壳中的含量真如字面般稀少,而在于将其从原始矿石提炼成高纯度、可供高科技产业使用的单一稀土元素的分离与提纯技术,是一个极其复杂、环保要求极高且成本高昂的过程。中国突破了这一技术壁垒,并建立了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稀土产业链。
因此,伯古姆所说的“遏制市场命脉”,与其说是中国主动挥舞的“大棒”,不如说是市场规律与产业竞争力自然形成的结果。当全球其他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间或因成本、或因环保考量,逐步将中下游精炼 产业转移或放弃时,中国默默承接并做大了这块蛋糕。今天,将这种基于市场形成的产业优势描述为一种“战略遏制”,无疑带有浓厚的渲染色彩,其目的是为后续的“打破局面”寻找合理性。
二、 “必须打破”:美国的焦虑与战略转向
“必须打破局面”——这句措辞堪称整个表态中最尖锐、也最值得玩味的部分。它彻底暴露了美国战略界的深层焦虑。
这种焦虑源于三个方面:
国家安全焦虑:从F-35战斗机、精确制导武器到卫星通信,几乎所有现代高科技武器装备都严重依赖稀土材料。供应链的“单一依赖”被视为重大的国家安全漏洞。
经济竞争焦虑:绿色能源转型(如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电机)、数字经济(如光纤、芯片)等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同样建立在稀土材料的基础之上。谁掌握了稀土,谁就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了制高点。
战略被动焦虑:将关键矿产的主动权交予他国,尤其是在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意味着在战略博弈中可能受制于人。
因此,“打破局面”已成为美国两党的共识。其路径无外乎:一是加速本土稀土矿产的开采和冶炼能力建设,但这面临环保法规和成本效益的严峻挑战;二是推动“友岸外包”,扶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国家的稀土产业链,试图构建一个排除或减少中国影响的供应链体系。然而,无论是本土重启还是友岸外包,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且需要面对中国已经建立起的巨大成本和技术优势。
三、 中国的应对:优势与责任并存
面对美方的这番“通告”和即将到来的更激烈竞争,中国的立场和策略至关重要。
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稀土优势是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一张宝贵的“硬牌”。但这张牌如何打,需要极高的战略智慧。简单地将其“武器化”进行对抗,短期内或可造成冲击,但长期看必将加速对手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的决心,最终损害的是我们自己产业的长期利益。
更明智的做法,是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和战略纵深。
持续巩固技术护城河:继续投入研发,在稀土的高效利用、新材料开发、循环回收等高端领域保持领先,让优势从“量”的层面升级到“质”的层面。
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强调中国是全球稀土市场稳定、可靠的供应者,坚持基于市场规则的公平贸易,挫败任何将供应链问题“政治化”的企图。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关键矿产的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倡导合作共赢的供应链体系,而非割裂对抗的“小院高墙”。
结语:稀土之争,是警钟也是镜子
美国内政部长这番罕见而直白的表态,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它敲给美国自己,也敲给全世界,更敲给中国。它宣告了围绕关键战略资源的竞争,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之一。
同时,这也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美国在面临供应链依赖时的战略焦虑和决绝态度,也映照出中国经过数十年努力所积累的、令对手不得不正视的产业实力。
未来的稀土格局,注定不会风平浪静。中国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守住产业优势的同时,化解“命脉”论带来的战略压力,将资源的“硬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受尊重的“软实力”。这场围绕“工业维生素”的博弈,才刚刚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