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18:31发布于上海
众所周知,新能源车发展至今,仍然需要解决的就是补能和续航问题。要么一次充电可以跑得比油车更远,要么充电时间和加油一样快而且安全。传统锂离子电池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了,接下来就要看固态电池的了。
固态电池有新突破
我们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对固态电池的初步认知,应该是智己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宣布的光年版L6,当时说的是行业首搭固态电池,CLTC纯电续航突破1000km。但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比亚迪、奇瑞、蔚来,一时间大家都开始搞固态电池,但真的上车的,少之又少。目前看到量产交付的,也都是半固态。
不过最近,固态电池的技术似乎有了新的突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款特殊“胶水”,通过碘离子,让电极和电解质贴合更紧实。
再有,通过特殊的聚合材料,为电解质打造的骨架,可以做到弯折、扭曲、变形,依然完好。以及,通过一种含氟的聚醚材料,增强耐高压属性,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针刺、高温测试都不会爆炸。
装车难点在哪儿?
说了半天,解决了各种问题,技术有多重突破,那么固态电池什么时候上车呢?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虽然说固态电池很好,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真的到我们普通老百姓能买得起,用得上。怕是还要以年为单位。
固态电池的优势我们曾经做过报道,充电快、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解决了目前电池的大部分痛点。但很多东西仍然是处于实验室的阶段,量产的良品率、成本仍然成问题。蔚来那个150kWh的电池包,说是固态电池,其实还是用的半固态电解质。
为什么非要搞固态电池?
目前的锂电池,不管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在中国的强大科研和产业支持下,已经基本到头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瓶颈期。各位想一下,近两年虽然电车的续航一直在增长,电池的稳定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相比前两年的突飞猛进,已经放缓了不少。
根据中科院的研究,1991-2015年,液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3倍,按照推算,2025年,能量密度的天花板大约是320Wh/kg。而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随随便便就能突破400 Wh/kg。
比如比亚迪搞的测试车,充电12分钟,可以跑1500km。这对于燃油车来说也是降维打击。如果能把成本降下来,那以后就真没有燃油车什么事儿了。
这下压力来到国家电网了。比亚迪现在搞得兆瓦闪充,说是能做到5分钟续航400km。其实背后是利用储能设施,在闲时为储能电池充电,等需要给车充电的时候再释放。
写在最后
之前听过一个名梗:你说有没有一种神秘的液体,只需要5分钟就能加满,可以跑500km。如果固态电池真能量产上车,而且不贵,那么这种神秘液体似乎也没有太多意义了。至少在民用领域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