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之后,欧盟决定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但在这一关键时刻,王毅外长在杭州接见了两位来自欧洲的重要人物。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欧盟真敢在稀土问题上盲目追随美国吗?中国与这两位欧洲贵客的会晤又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
自从中国发布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规定以来,欧美之间的分歧日益明显。美国对此反应强烈,威胁要对中国征收高达100%的关税,这一言论导致股市剧烈波动,并引发了舆论的反弹。最终,美国不得不收回这一强硬的表态。而欧盟起初保持沉默,但在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的推动下,欧盟决定高调回应中国。他宣布将联合七国集团(G7)对中国采取“强有力的回应”,并表示已与美国商务部长讨论过,准备召开G7视频会议,商讨所谓的“联合反制方案”。然而,虽然言辞激烈,谢夫乔维奇背后的不安却显而易见。
为什么呢?稀土是高科技产业的关键资源,欧洲在芯片、风电、电动车等领域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却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以荷兰光刻机制造巨头阿斯麦为例,其生产过程中的高性能永磁材料几乎完全来自中国。如果中国的稀土供应受限,整个欧洲半导体产业链将面临巨大风险。彭博社报道称,阿斯麦已启动应急预案,准备应对可能的稀土供应中断。
在这种背景下,欧盟的强硬政治言辞显得有些尴尬。丹麦外长拉斯穆森在记者会上宣称欧盟要展现实力,但随后又表示,欧盟不会单独对中国采取报复措施,必须先与美国商量。这一表态等于公开承认,尽管欧盟口头上坚持强硬立场,但实际上并不具备足够的信心。拉斯穆森甚至强调,“在稀土问题上,欧盟与美国的利益是一致的”,暗示欧盟必须与美国联手施压中国。这种言论无意中暴露了欧盟所谓“战略自主”的虚弱。
那么,欧盟该如何应对这个现实问题呢?如果无法获得中国的稀土,是否只能依赖美国这根“安全绳”?然而,这根绳子能否保护欧盟,还是会给其带来更大的束缚?目前,欧盟内部并非完全团结一致,法国和西班牙的态度正反映出这一点。在欧盟高层针对稀土问题发声之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杭州接见了两位重要的欧洲官员——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和西班牙外长阿尔瓦雷斯。这两场会谈涉及到中欧关系的核心问题,包括战略自主、互利合作以及对单边主义的共同反对。
王毅外长在会谈中直言不讳地表示,中欧关系至今能够顺利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的互利共赢。中欧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合作始终是主旋律。他还提醒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日益抬头,如果欧洲失去战略自主,将会被卷入他国的对抗漩涡。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回应称,法国将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不会被卷入阵营对抗,并且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西班牙外长阿尔瓦雷斯的表态也很实在,他强调西班牙将优先发展对华合作,并将中西关系置于外交优先地位。
有分析认为,这两场会谈传递了值得深思的信息:并非所有欧盟成员国都愿意紧随美国的步伐。法国和西班牙的“战略自主”言论,实际上是在为欧盟的未来保留一条退路。欧洲深知,盲目追随美国的对华政策不仅难以获得经济利益,反而可能付出惨重代价。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的教训已经让欧洲深刻反思,制裁俄罗斯的结果是自食其果。如果在稀土问题上再次跟随美国,欧盟很可能重蹈覆辙。
从实际角度来看,欧盟即便想要施压中国,也缺乏足够的手段。中国对稀土的出口调整是依法管理,并非政治报复。中方一再表明,出口管制的目的在于防止资源滥用、保护国际安全,并愿意与各国加强沟通与合作。因此,欧盟所谓的“联合应对”显得更像是一场政治秀,口号喊得越响,底气却越加虚弱。毕竟,无论是光刻机、汽车,还是风电机组,欧洲工业的命脉都与中国紧密相连,从供应链到市场需求,欧盟难以割舍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
当前,全球正迈入一个多极化的时代,合作与竞争并存,理性与冲动交织。失去中国的稀土资源,实际上反映了欧盟对中国经济依赖的深刻现实,也揭示了其在政治上摇摆不定的局面。王毅外长与法国及西班牙的两次会见,正是中国传递的一个明确信号:对抗只能两败俱伤,唯有合作才能共赢。最终,欧盟是否愿意独立思考,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伙伴,还是愿意继续当美国的附庸,这一问题的答案,终将在时间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