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孟培嘉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近日消息,天工国际已成功攻克核聚变装置用中子屏蔽新材料的雾化制粉、筛分混匀和热等静压等核心技术,粉末核钢顺利实现小批量试验件生产。“此次突破,标志着我们在粉末钢领域的技术与生产能力迈上新的台阶。”天工国际总裁、天工股份董事长朱泽峰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切削刀具起家,到产业链一路向上延伸至生产工模具钢、攻克粉末冶金,再到发展钛合金业务,一路走来,科技创新引领、瞄准高端领域是天工国际不断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不断转型升级
天工国际成立于1981年。彼时,公司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村办小厂,纸绳子、铜拉手、塑料瓶盖、电视天线……为了维持企业运转,天工国际尝试过多种产品。1987年,公司开始研发生产切削刀具,以当时颇具加工难度的麻花钻作为切入口,很快打开了市场、站稳了脚跟,成为一家刀具企业。
“1992年,公司的刀具产销已颇具规模,考虑到材料成本等综合因素,我们决定自行生产高速工具钢,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朱泽峰说,这一决定让天工国际的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大大加强,经过此后30余年的发展,公司不仅切削刀具产品不断丰富,涵盖了磨制钻、轧制钻、铣制钻、丝锥、车刀等一系列精密刀具,而且高速工具钢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攀升,走到了行业前列。
2018年,天工国际意识到粉末冶金钢能够对公司产品性能带来巨大提升,于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上马当时在国内尚处空白的粉末冶金工模具钢规模化生产线。
用了4年时间,天工国际对其中的核心环节一一攻克,实现了粉末冶金工模具钢从无到有、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跨越,公司也成为国内唯一规模化生产粉末冶金工模具钢的企业。
“如今,公司粉末冶金钢的应用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刀具的生产。”朱泽峰以公司近期与赛维达在超大型压铸模具材料的创新合作为例指出,传统模具钢在超大型尺寸下难以保证性能均匀性,尤其在心部区域,冷却速度缓慢导致组织粗大,韧性急剧下降。而天工国际的粉末冶金模具钢采取的是一种差异化工艺路径,能够实现更加均匀的微观组织和优异的综合性能,恰好应对了传统电渣重熔模具钢在超大型压铸场景下面临的性能瓶颈。
深耕钛合金业务
今年5月,天工国际子公司天工股份成功上市,成为北交所开市以来首个港股红筹架构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至北交所成功上市的案例。
天工股份是天工国际又一核心业务钛合金业务的经营主体,同样秉持着天工国际走高端、多元产品的理念,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钛及钛合金材料因其优良的性能早期被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随着技术的成熟完善,逐渐进入民用市场。而天工股份的钛合金业务则走了一条从粗加工逐步向精加工、深加工转型的道路,产品从消费电子行业、3D打印领域延伸至更广阔的新兴市场。
具体来看,公司主要将原材料海绵钛(或添加其他金属元素)通过配比、熔炼、锻造及各种精加工手段,制作成能最大程度发挥钛及钛合金材料组织性能的产品,以线材、板材、管材等形式应用在下游领域。
着眼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天工股份不断向钛及钛合金新材料高端产品市场稳步迈进。今年3月,公司EB炉二期项目热试成功,直径720mm的10吨钛锭顺利出炉。经过一系列严格检测,该钛锭的表面质量与内部组织均达到工艺标准。“这标志着我们在高端钛及钛合金领域的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扩展,为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朱泽峰说。
登陆资本市场后,更广阔的平台与工具让天工股份得以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布局。今年8月,天工股份与多个合作方共同出资设立江苏天工钛晶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钛合金粉末、铜合金粉末、高温合金粉末等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帮助公司填补高端钛合金粉末材料国内空白,为消费电子、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材料解决方案。
持续重视研发
回顾天工国际发展历程,对研发的重视是公司产品不断向高端领域进发的关键。“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我们构建了充足的人才队伍,研发费用多年来持续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主动与科研院所联络,开展产、研、用的深度合作。”朱泽峰介绍。
以公司的粉末钢为例,在攻克相关核心技术后,天工国际始终在考虑如何进一步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向更高端领域进发,于是在2025年初主动对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经多轮技术交流与对方确认采取“粉末冶金+热等静压”工艺来突破核聚变领域结构材料。
此外,天工国际还与中国钢研、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了广泛而多层次的合作,以持续奠定技术优势,取得了多项成果。
“有了研发的支撑,我们可以有更多机会以高端产品为突破口,打破‘内卷式’竞争。”朱泽峰说,公司很早就进行了海外市场的布局,外贸销售占比超过六成,目前正加大力度开发国内市场,“精密刀具在国内是一个数百亿元的大市场,但目前销售突破10亿元的本土企业寥寥无几。我们非常看好精密刀具在国内的发展前景,正以高端精密刀具为突破口抢占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