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一场有关金融赋能民营经济主题的分论坛挤满了听众,十分火爆。
随着年初一场高规格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多位民营企业家在央视画面上出现,以及后续《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等,民营经济话题的热度持续上升,相关研讨活动亦备受追捧。
聚焦金融领域,民营企业有哪些诉求?金融又将如何赋能民营经济?在“新服务、新突破、新生态——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华大集团CEO尹烨在论坛上发言。
企业专注于打价格战,本质是技术趋同
时下,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面临一道难题,即由价格战引发的“内卷式”竞争。进退两难之时,有些民企还被有关部门多次约谈。
如何破题?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给出了一些答案,创新便是方法之一。
华大集团CEO尹烨在论坛现场表示,“内卷”的本质是技术趋同,企业专注于打价格战,进而研发不足。在1-100这一阶段,国内的企业做得很好,但0-1的科技创新,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因此,要让企业有能力、有动力通过创新来远离同质化竞争。创新离不开研发阶段的基础研究,未来,这将是民企的新赛道,不是只有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做。
政策端如何给民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有能力、有动力去创新?根据今年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当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就会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动力;当企业过度竞争,恶性的价格战就会侵蚀企业的利润,使企业没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研发中,因此政策的关键就在于找到竞争的“黄金平衡点”,让竞争能够去激励创新,防止垄断,减少内卷,进而驱动经济增长。
这3位获奖者认为,政府的任务不是替代市场,而是维持创新的张力,进而驱动经济增长。处于垄断地位或“内卷”中的企业都是没有动力进行创新的,对于政府而言,反垄断不是为了消灭大公司,而是确保它们永远有竞争者;补贴的意义也不是单纯的撒钱搞创新,而是让创新风险在社会层面得到合理分担。
尹烨强调,创新并非孤立的事件。比如创新需要保护知识产权,这就需要有健全的法律环境、开放的思想市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特别是要注重科普,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也就是说,从过去简单的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
创业不易,专家建议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在找到竞争黄金“平衡点”方面,尹烨认为,金融的作用十分关键。
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这还要从华大集团的成长故事谈起。华大集团成立于1999年,25年前,华大集团代表中国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促使中国成为全球率先能够独立完成大型基因组分析的国家之一,中国基因组学研究从此跻身世界前列。
然而这样一家优秀的科技企业,想要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并非易事。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尤其是科技型企业,他们的创业之路是非常艰辛的,同时非常“烧钱”。
“如果在2010年不是国开行给华大带来100亿元的长期授信,我们就不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数据中心,我们就不会引发美国巨头的关注;十几年前,如果没有金融工具的支持,我们就不可能收购美国的竞争对手;如果收购后不是花了大价钱将其变成了华大智造,造出测序仪,我们可能之前的投资也都白费了。这个过程长达15年,前后有将近200家金融机构,千方百计让我们在这个领域站到了世界之巅。”尹烨说。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数据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占A股上市公司的近三分之二,占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公司约80%,占新三板公司约90%;民营企业贷款投放也稳步增长,近五年的年平均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出1.1个百分点。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也对媒体谈道,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的崛起、智能驾驶,像AI领域(创新技术)的落地,跟资本市场的活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体金融市场起到了很好的支持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功能。
对于金融更好地赋能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公开建议,需要股权融资,早期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这些创投企业帮助民营经济度过创业的“死亡之谷”,包容他们的失败,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励创新。尤其具有这种高成长性、高创新性的民营企业。
然而,科技创新企业往往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且资本具有逐利性,要让资本做到投早投小、耐心陪跑并不容易。对此,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主委罗卫红曾对媒体表示,要配套相关风险担保及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她建议,支持构建以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一方面,国家级基金管理单位、央企以及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可以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活跃地区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直投、扩大现有投资基金规模;另一方面,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设立科创投资基金,用作耐心资本,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