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角逐无外乎几个关键问题,两国结构性矛盾是否只能“一输一赢”?明知矛盾难解为何还要谈判?
稀土、芯片等关键领域会否妥协?第一个关键问题,中美结构性矛盾是否必然以某一方“认怂”收场?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收场”绝非简单的妥协,而是全球实力格局与规则主导权的重构,这是国际政治的底层逻辑,历史早已给出佐证。
从政治维度看,全球权力结构向来遵循“单极稳定”规律,并非刻意排斥多强,而是势均力敌的顶级强国必然争夺资源分配、规则制定的主导权。
美苏冷战的核威慑平衡、英德争霸的一战导火索、奥斯曼与哈布斯堡王朝的长期对峙,本质都是“双极并存”下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
中美当前的博弈,正是这种规律的当代延续:一个现有霸主试图维持既有秩序,一个崛起大国寻求合理发展空间,核心分歧在于“谁来定义未来的全球治理规则”。
经济维度的矛盾更具颠覆性,这是“全球最大产能国”与“全球最大发币国”的根本性错位,这种错位在人类工业史中从未出现过。
历史上的霸主必然兼具“工业强国”与“货币发行国”双重身份,英国当年凭借蒸汽机技术垄断全球产能,英镑才成为世界货币;
美国二战后工业产能占全球50%以上,美元霸权才得以确立。而当前美国掌握美元发行权,却仅占全球15%左右的工业产能,其货币信用必须依赖向中国等产能国“吸血”。
我们出口的实体商品,换取的是缺乏实体支撑的美元信用符号,这种失衡本就难以长期维系。中国坐拥全球53%的工业产能,从纺织、家电到高铁、新能源,形成了全产业链闭环,这意味着全球多数商品的供给主动权在我们手中。
按历史规律,产能中心必然成为货币与规则中心,因为只有产能支撑的货币,才能真正实现“商品到货币”的顺畅兑换。
若一方掌握5个“产能矿场”且全力实干,另一方仅有1个“矿场”却沉迷发币与内斗,长期博弈的结果不言而喻。
既然矛盾无解,为何还要谈判?对中国而言,谈判是“以时间换优势”的战略选择,时间站在我们这边的核心,是产业升级的复利效应。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新兴产业的全球份额持续提升,军工领域的自主化率不断突破,这种优势会随时间持续放大。
此时谈判,是为了减少博弈成本,避免对方在衰落中采取极端手段,最终以更低代价完成格局重构。
对美国而言,谈判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无奈之举。其工业空心化已到严重地步:造船能力仅为中国的1/200,11艘航母仅4艘能执行任务,40%的F35无法出动,一艘航母的破洞修了两年仍未完工。
更致命的是党争加剧,两党在基建、产业政策上持续内耗,根本无力集中资源重建产业链。此时硬刚,无异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而谈判能为利益集团争取缓冲,即便未来妥协,也能保住部分既得利益,这种“死得慢一点”的选择,是其当前唯一的现实选项。
第三个疑问最受关注:稀土、芯片等领域会否让步?答案是绝对不会,这背后是产业实力与战略定力的双重支撑。
先看稀土,中国的优势不仅是50%以上的储量和90%以上的提炼产能,更在于形成了“开采、冶炼、材料、器件”的全产业链生态。
美国要重建稀土产业,不仅需要投入千亿元级资金,还要解决氧化铝配套、电力供应(仅冶炼环节就需相当于多个三峡的发电量)、技术工人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以其当前的产业协同能力和效率,即便我们“放水”也无法实现。
芯片等自主科技领域更无让步可能。这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不能也不会”的必然:近十年我们投入万亿级资金,汇聚数十万科研人员,才在光刻机、EDA软件、芯片制造等环节取得突破。
中芯国际的14nm量产、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垄断、中兴通讯的5G突破,都是无数人打破封锁的成果,这种“卡脖子”领域的攻坚,早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企业、科研人员乃至整个产业界都不可能接受“踩刹车”。
更不用说安全层面,英伟达等外企芯片即便宣称“无后门”,也不可能通过国家信息安全的严苛审核,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是底线而非筹码。
当然,谈判中可能出现象征性的经贸互动,比如进口少量大豆等农产品,出口部分非敏感商品,但这些都不涉及核心利益,且主动权完全在我们手中。这背后是全球话语权的悄然转移:当年我们进口德国机床,对方连摆放位置都要限制。
如今我们出口稀土,有权要求对方说明用途、追溯流向,这不是“长臂管辖”,而是产能主导权带来的合理规则。
最后要明确,中国的“终极大杀招”并非军事手段,而是直击矛盾根源的“产能话语权”。若美国持续挑衅,中国完全可推动全球53%的工业品采用人民币结算。
这绝非空想,因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当全球多数商品由中国供给,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就是必然。
届时美元信用将失去实体支撑,其霸权根基会自然瓦解,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智慧。中美博弈的本质是“产能中心”对“货币霸权”的历史修正,谈判是双方基于实力的理性选择,而稀土、芯片等核心领域的自主化,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看清这些逻辑,就不会为短期博弈的杂音所扰,更能把握“产能决定话语权”的长期趋势,这正是中美博弈的核心逻辑,也是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