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电(记者彭训文、林子涵)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上海举办。作为进博会重要组成部分,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同步举行。在“推进绿色贸易自由化 加速全球绿色转型”分论坛上,中外嘉宾认为,在全球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必须警惕并坚决反对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和“绿色保护主义”,通过构建协同、公平、创新的全球治理新框架,打破规则壁垒,为全球绿色贸易的自由流通扫清障碍。
全球绿色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该分论坛由商务部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以“破壁·立标·赋能”为主线,直面当前全球绿色贸易领域的矛盾: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与绿色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正在催生强劲的贸易需求;另一方面,各国绿色标准碎片化、碳关税等单边措施兴起,正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严重阻碍全球绿色转型的协同进程。
“绿色发展正成为全球共识,能源转型、低碳产业、绿色金融正在重塑全球产业与技术格局。”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指出,全球化范式正发生深刻转型,从以效率、资本驱动为核心,转向绿色、安全、可持续为导向的新模式。
面对当前绿色贸易壁垒成为主要障碍的“阵痛期”,王辉耀认为,这说明各国在绿色转型与国际合作上共识不足、规则不明。中国应将自身的绿色发展经验、技术与产业推向全球,特别是在全球南方国家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集群,同时增进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空间,加强技术交流与标准协同。
在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看来,当前全球绿色贸易规则的碎片化趋势令人担忧,若缺乏广泛的国际共识,单边措施极易演变为新型贸易壁垒,不仅增加贸易成本与不确定性,更会拖累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国际社会必须从零和博弈走向合作共治,回归以多边主义为核心的对话框架。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加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绿色贸易自由化。在国际多边体制中,世贸组织等多边贸易体制遭到了边缘化,但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所以,在谈到绿色贸易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贸易的一面,应该把它放在全球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绿色转型的大框架下。在绿色贸易标准制定和标准认定方面,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绿色产品标准赋能,推动绿色产品技术和服务在全球市场自由流动。
构建三方深度协同治理机制
面对规则割裂的严峻挑战,多数与会嘉宾认为应构建一个由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三方深度协同的治理机制。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表示,开放的市场、清晰的规则比壁垒更能带来共同繁荣。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要坚持技术开放,打造国际互联互通的数据交互平台,完善碳排放数据库。
“当前企业要构建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行动格局。”金光集团APP副总裁翟京丽认为,绿色贸易规则正成为衡量产业竞争力的新坐标,因此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各级产业标准的制定,实现从“规则执行者”向“规则共塑者”的身份转变,从而在全球可持续转型中形成真正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建议,政府应扮演“规则锚点”与“公平守护者”,对内加快完善全国碳市场,对外在多边平台中倡导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规则互认。企业应成为“创新引擎”,通过对话平台将技术实践转化为政策参考。国际组织则应担当“共识催化剂”与“标准连接器”,弥合分歧。
“世贸组织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马建春指出,世贸组织早已设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并正在积极推动相关规则制定和多个绿色倡议。他表示,中国积极推动塑料污染治理等议题谈判,为全球绿色贸易的健康发展贡献公共产品。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杰表示,商会正通过积极建言献策、成立绿色贸易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轻工工艺品双碳信息披露平台”、制定“碳标识”等一系列举措,为数万家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碳中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际绿色壁垒,并致力于凝聚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力量,共同构建轻工外贸行业的绿色发展新体系。
论坛发布了《迈向绿色贸易新纪元:全球绿色转型的机遇、路径与中国角色》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5项建议:
一是为克服当前绿色贸易自由化面临的制度性障碍,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加速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多边贸易框架。
二是各国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设计促进绿色贸易发展的国内政策体系。
三是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挑战,国际合作是推动绿色贸易自由化的关键动力,要强化国际合作与经验共享,加强南北合作,深化南南合作,发挥国际组织的协调功能,建立全球绿色技术共享平台。
四是数字技术与绿色贸易的深度融合将为绿色贸易自由化注入新动力,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贸易,大力发展数字绿色贸易平台,降低绿色技术与产品的交易成本,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中小绿色企业直接对接全球市场。
五是加速构建全球统一编码体系。中国可率先构建中国标准,研究并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同时符合国情的“中国绿色贸易统计分类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