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退货成潮流,“防拆吊牌”能拦住消费者吗?
最近不少服装商家开始用起巨大的“防拆吊牌”,号称拆了就不能退货。原因很简单——有人穿完衣服拍照、参加活动,再原封不动退回去。有人说这是商家的自保,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不信任感。吊牌越来越大,信任却越来越小。那么问题来了,这样做真的能降低退货率吗?
冷芸-上海-群主:
各位有谁用过这样巨大的吊牌吗?为了防止退货?
(图片来源:芸友提供)
Cathy-上海-商企:
真是哭笑不得。
周欣怡-广州-业务:
浪费材料。
李先生-北京-供应链:
挺好,对付这种顾客只好如此。
ck-福州-礼服工厂:
我正准备买,但是又考虑客户打开包裹看到这个不美观。
冷芸-上海-群主:
我也这么想,但是貌似不少商家用这个。
ck-福州-礼服工厂:
有些客户会穿了衣服拍照或者参加活动然后用完就退,这个吊牌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部分客户量不是很大的反而有点没必要,导致正常客户体感会不好。
Vincent郑-上海-外贸和可持续:
美国最近比较火的品牌 quince, 只要挂牌这些还在1年内都可以退。
纳兰-东莞-外贸羊绒工厂:
很多这样用的。
Sophy-上海-四群副群主:
之前有刷到过,用大吊牌来预防穿后退货的消费者。
Howx-广州-服装面料商:
我也打算用这个来着,大吊牌对用户冲击也比较大,能留下印象。以往的衣服吊牌基本就直接拆了,用这个吊牌辅以一点设计没准能打进用户记忆。
静雯-深圳-通讯:
挺好的这种做法,我再也不想收到蹭满粉底液和香水味的所谓新衣服了。
冷芸-上海-群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Finely-广州-时尚配饰创业者:
用过小一点的这种牌!是电商客户用的。
冷芸-上海-群主:
那会降调退货率吗?
Finely-广州-时尚配饰创业者:
会!只要拆了这个牌就不能退货了,有这个牌就不能把穿过的衣服,进行退货。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没用过这么大的,但见过不少!
千源-广州-设计师:
这些防拆吊牌,一般都是塑料材质,每件衣服都要挂一个,额外增加了成本,还会导致环保上难以降解的问题。但商家不挂上去,就要承担更多的产品损耗。
冷芸-上海-群主:
关键是能降低退货率吗?
千源-广州-设计师:
应该不会降低退货率,只会适当降低产品损耗。比如,以前没有挂这些防拆吊牌,很多人是真的穿出去拍照,七天再退货。这也是为什么国庆假后退货率高的原因。
冷芸-上海-群主:
这类行为很糟糕!
千源-广州-设计师:
前几天,我们同事下班,在地铁站里看到一个人穿着抹胸衣服,上面挂着一个小小的白色防拆扣……
冷芸-上海-群主:
防拆扣?是真的防拆扣吗?只有自己能打开吗?啥工作原理?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就是只要扣上了,消费者要拆的话就要破坏或者剪掉。
千源-广州-设计师:
是真的防拆扣,扣进去后,只要剪掉才能拆下来。
冷芸-上海-群主:
所以怎么穿上去呢?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我们网店最近也离谱,洗了的衣服还湿着退回来了,还有件羽绒服里面塞了一包烟!什么牛鬼蛇神都有…
空蝉-深圳-订货会:
@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这种还能给她退款?
千源-广州-设计师:
我们在退回来的衣服上,口袋里塞着100元,还有一次有一条项链……
冷芸-上海-群主:
评论应该做互评,商家也可以给顾客评论,这样双向会更好。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以前有拆包视频就可以,现在你提交了拆包视频,买家说收到就这样的然后平台让你提交完整的打包视频。
提交不出来,买家说收到这样就这样。那个电商网店,打包的时候对着镜头全部无死角录一遍然后装袋封包么?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对商家很苛刻,对消费者过于包容。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小结:从商家的角度看,这是无奈之举;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又让购物体验变得更“被防备”。退货机制原本是为了保障权益,但被过度利用后,反而让行业进入恶性循环。如何在保护商家利益与尊重消费者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才是比防拆扣更值得思考的命题。
平台偏向与商家困境——当退货成了单向规则
前言:在电商快速发展的今天,七天无理由退货早已成为常态。但当平台一味站在消费者一方、监管又缺乏平衡,商家的经营压力和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从衣服穿过再退,越来越多商家被迫承担不该有的损失。这种制度下的失衡,让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日渐紧张,也让行业信任不断被消耗。这场看似公平的游戏,真的公平吗?
千源-广州-设计师:
说多都是泪,几年来平台和政府没有管控消费者,只能管控商家。最后导致商家承担这部分损失,再把这引起损失,平摊到所有消费者身上。
大家不是做电商的,我来讲一下这件事吧,以淘宝和天猫为例子。
1、平台是偏向消费者的,并且平台不做任何核实。如果消费者发起退货,平台基本都会支持、如果商家有损失,那么商家就会举证。这样一方面商家的需要花很多时间,还要提供视频之类的东西。另一方面,商家举证了,平台不一定会认同。
2、如果商家有损失,不同意消费者的退货。消费者就会发起投诉,一旦有投诉,平台不管商家是否对错。首先会扣除商家的权重分(这个非常非常霸王条款,会导致商家即使有损失,也可能不得不同意消费者的无理要求)。
3、即使平台同意商家的做法,但消费者可能还会通过政府层面去投诉。结果是政府的质量监督的人,首先不会去核实消费者的事情真假。而尽可能要求商家同意消费者。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没错是的,我前几天还被投诉到了市监局。跑了一趟工商,因为被投诉了!
冷芸-上海-群主:
那么即使消费者是穿过后再退,也要接受?
千源-广州-设计师:
我们还遇到过,订单过了一年,消费者强制退货,平台还会支持!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一个买家把羽绒服洗过的各种水渍痕迹退回来,被运营给拒绝了然后提交了当天的监控和拆包视频。这姐妹不服气就把我投诉了,然后市监局把我喊过去了,了解了具体情况跟我说,没事了回去吧。
千源-广州-设计师:
为什么今天会跟大家说这么多呢?因为恰好我今天收到镇政府的质量监督电话。开口就说你们被投诉了,你们怎么处理?
我就直接回答说,你们有核对过消费者的问题吗?你们只会找商家的问题。这个消费者自己穿着钩到衣服,破洞损坏了。虽然在7天无理由退货的时间内,但这不属于商家的问题呀!
冷芸-上海-群主:
这个确实闹心。
千源-广州-设计师:
消费下行,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也在下行。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绝大多数情况,基本都是商家吃哑巴亏。
冷芸-上海-群主:
这个观点很有趣~你们去社交媒体看,大多又是消费者说商家欺骗消费者,比如照片很好看,实物则相差很大,货不对板是最大的投诉。
这个有些像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因为少数的企业,导致大多数员工都认为企业老板都是资本家。商家和消费者也形成了这种关系,因为少数商家的行为,导致消费者对所有商家都有所提防。
而消费者端却没有人管控,其实系统应该设置双向评价。商家也可以评论消费者,好像滴滴也是双向评价。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我说句不好听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抱着99买座金山的心态,收到了感觉没有达到超乎预期的品质。
冷芸-上海-群主:
哈哈哈哈,经济下行周期,啥都是问题。经济上行期,啥都不是问题。这就是社会现状。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我们做相对价格比较高的单品,羽绒服基本都在1500+大衣2000+这种的,遇到货不对版的反馈基非常非常少。反而是那种 100出头买羽绒服的,各种被投诉。下沉市场的客户更难伺候!
千源-广州-设计师:
不能否认可能确实存在货不对板的情况。
一是电商模式本身靠拍照卖图片,拍照和显示器看产品,一定是存在差异的。二是可能也确实有商家也有问题。但是消费者有7天无理由退货的权利。
这些都不能成为消费者损坏衣服,或者穿过衣服,再让商家退款的理由。本质上,平台的不作为、没有互评机制也是有问题的。
千源-广州-设计师:
我跟身边朋友说过,买羽绒服一定不能为了省钱贪便宜。羽绒是服装质量问题的重灾区。
冷芸-上海-群主:
@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确实如此!越低价市场,顾客对价格越敏感、要求越多,这个是市场定位决定的。
千源-广州-设计师:
您也知道我们的产品价格,我们相对来说,还是选择了消费能力比较好的客人,客人的素质也会更好。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我们早些年的货盘里也有跑量的,卖的热火朝天然后年底全是库存。
千源-广州-设计师:
有一个好事情,是最近国家税务局在管控电商的税务情况。全国所有电商公司法人,都收到税务的信息,大家都知道了吧?也许税务全部正规化,是解决低价竞争的最好的手段。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前些年电商太疯狂, 疯狂砸钱买流量。现在一分不投 ,做高货卖多少随缘。
being-上海-6群副群主:
@千源-广州-设计师 就得全员正规纳税才行。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有没有可能做下沉市场的,继续压缩成本。
千源-广州-设计师:
估计有一个缓冲期,但电商正规纳税是一个大势所趋。我猜测,电商平台一方面可能会迎来一波淘汰潮,一方面迎来一波涨价潮。我正是因为做下沉市场心太累,才努力做高客单价产品。
冷芸-上海-群主:
做低端市场,如果没有成本优势(供应链优势)以及规模化,是很难做好的。中间市场一样很难做,中小规模企业不太适合做低端市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根本性的定位问题,只有大型企业才适合做低价市场。
千源-广州-设计师:
非常同意,低价位产品要对成本的管控非常严!我以前在班尼璐的一个朋友说,单款下单是百万级别的数量。虽然产品倍率很低,但是从上游纱线、纺织、面料,到下游生产,集团内部不同公司都可以做。
冷芸-上海-群主:
对,但大多数中小商家也没能力做高价产品。所以在我看来大部分做低价产品的商家会逐步走向没落。低价市场靠巨头,中高端市场靠巨头加中小企业。
千源-广州-设计师:
所以,小公司小品牌的出路是什么呢?
冷芸-上海-群主:
做小众市场、做高端定位,这个指没有资本的模式。
千源-广州-设计师:
非常同意,会不会迎来一波,资本或者巨头收购小品牌的浪潮呢?国外绝大部分的小众品牌的命运,最后都是被收购的。
Castiel-广州-商务运营:
难啊,国内服装行业对金融资本来说毫无吸引力。
小结:当退货政策被滥用,平台规则缺乏平衡,最终受损的不只是商家,而是整个消费环境。电商生态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起真正的双向监督机制。只有当商家与消费者都被公平对待,信任与可持续经营才有可能重新回到市场之中。
*以上观点均代表网友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社群与冷芸个人观点。
编辑/排版:李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