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寒冬下的价值重估茅台价格跌回十年前,经销商含泪清仓,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热钱退潮、存货暴露,然后大家都被迫学会认清那瓶酒的真实面目,让人好奇的是这场回落到底怎么来、谁先慌、谁最后被套;
接下去的细节有点扎心,也有点带刺,请往下看;
今年年初到现在,市场先是被几款“文化系列”新品热炒推高,然后狂热的人群一起涌进去买单,限量和故事被反复放大,价格被推上高峰;
到2025年上半年,热度突然散了,散到连最稳的53度飞天也从2022年3500元的批发高点一路回落到不到1700元,很多拿着配额的经销商开始觉得不妙;
仓库里,从前年年底堆满箱子的景象变成了如今空荡荡,仅剩零星几箱,是那种能听见回音的空旷感;
经销商曾一伟告诉记者,他做茅台十五年,从来没见过这种冷清,往年年底都是补货备战,现在连拿货都要掂量——这掂量不是算账,是算命;
几款新品在今年像被扔进冰水里一样上市即破发,譬如9月的“黄小溪吃晚饭”发售价2499元,现在跌到1700元左右,跌幅在30%到40%之间;
6月的“走进五国”系列375毫升官方申购1619元,现在流通价只有1050元,700毫升从3599元跌到约2200元,这种快速破发让靠新品赚快钱的经销商措手不及;
限量款也不再稳当,年初那批9999瓶的“散花飞天”一度被炒到12000元,一两个月后就跌回3000元以下,很多跟风者血本无归;
精美的包装和动人的文案不再能撑起价格,那些收藏者当初看中的外观和故事,这回没能挡住市场的冷却风;
热钱撤退后,市场结构立刻改变,曾经有人把囤茅台当类固收资产,现在投机资金纷纷止损出逃,转向股票和黄金等其他渠道;
到今年6月开始,一些酒商启动全面清仓计划,新货必须一周内卖掉,滞销的宁愿亏本也要处理,谁也不愿意做接盘侠;
清仓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以低于进价100到200元抛售,有的直接在电商做促销补贴,还有人把老客户拉来低价速销,目的一个——回笼现金;
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低价流通货,随之而来的是假货横行,酒商检测显示,低价平台上90%以上的名酒样本是假冒,这让消费者更谨慎;
消费端也变了,普通买家现在最多买一两瓶自用,宴席和公务消费减少,以往价值上万的礼盒被普通飞天取代,买酒的人不再想着转手赚差价;
商业场景缺失、消费习惯变化、电商价格透明,这些因素一起把茅台从“炒作工具”往“饮用品”拉回去;
从历史看,2015到2018年茅台价格通常在1500到2000元区间,2019年因为产能调整开始上涨,2022年达到顶峰,原箱价接近3500元,甚至出现“一箱难求”的局面;
而2025年,这个顶峰被撕裂,双十一期间电商补贴能把飞天拉到1499元,但那基本是平台补贴后的标牌价,实际流通价大概在1700元左右,这个价位接近很多商家的亏本临界点;
经销商现在的心态是宁愿赚点流通钱也不敢押注升值了,像郑杰这样的资深酒商,从6月开始就要求快速周转,库存多的店家面临账面亏损,有的进价五千多的货现在清仓价只剩三千多;
这种边卖边跑的情形,使得市场陷入自我强化的下行,价格跌了没人囤,没人囤价格就更难站稳;
贵州茅台公司在2025年11月6日的第三季度说明会上也承认,白酒行业进入了周期性调整期,渠道库存承压、增长放缓、集中度提升,整个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公司表态锚定长期主义,稳住基本盘,目的是在消费回暖前保持供应和渠道的稳定性;
资本市场这边表现得有点独立,茅台股价没有随着酒价暴跌而大幅崩塌,仍有大咖选择增持,认为长期维度上优质企业的价值会回归;
但对走街串巷的经销商来说,长期这个词没法马上变现,他们更关心的是这周能不能把货卖掉,能不能付上房租和员工工资;
与此行业里冒出的新问题是低价假酒横行和电商上“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店铺,消费者买酒时不得不提高警惕,很多人选择线下信誉店或者熟人渠道;
在这种环境下,茅台逐渐从投资品回到消费品的本质,市场正在重估它的价值边界;
并不复杂,茅台这几年走过的路有高有低,2022年顶峰、2025年回落,这条时间线已经写清楚,普通消费者和中小经销商的处境也已经摆在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