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就是最高价,全天低走跌幅28%,收出一根大阴线。
发行价46.68元,收盘仅比发行价高51%,中签者一签盈利只剩1200元。 年内新股首日中签户盈利比较普遍,多的有盈利十几万的,少的也有几万,但盈利这么少的新股实属罕见。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只股票的下跌之路才刚刚开始。 次日它低开后勉强上涨3.26%,给中签者一线希望。 但第三天就低开低走跌4.48%,第四天继续低开低走跌3.92%,第五天还是低开低走跌1.68%。 至此,不设涨跌幅限制的五个交易日结束,中签没有卖的投资者一签盈利已下降到750元。
第六个交易日,涨跌幅限制变为10%,投资者期待股价能有所表现。
结果等来的是低开低走,而且跌得更狠,单日跌幅达4.92%,股价跌到62元。 第七天,下跌趋势依旧,盘中跌幅1.5%左右,股价已跌至61元。
短短七天,一股已经跌去35元,上市当日开盘进去的投资者已经亏损45个百分点。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
数据显示,若投资者在上市首日以收盘价买入并一直持有,七成以上新股会出现亏损。
截至2025年6月12日,以今年A股上市的48只新股为例,有29只个股的投资者亏损幅度超过10%,最大的甚至超过47%。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今年以来在A股上市的新股共48只,上市首日全部收涨,无一破发。 其中,85%的新股上市首日实现翻倍式上涨,涨幅超过200%的新股占比过半,涨幅最高的更是超过600%。 但绚烂之后往往是快速凋零,七成以上新股上市首日盘中股价高点几乎就是巅峰。
许多基金经理对这种现象感到困惑。 一位化名曾智的基金经理感慨:“第一天涨好几倍,这些资金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明明知道后面会被套,还持续去拉股价,我也挺震惊的。 ”另一位基金经理陈平认为,这与新股流通盘较小有关——在流通盘较小的情况下,买方没有对手盘平衡价格,资金很容易就可以把股价拉上去,吸引散户跟风。
大多数公募机构的打新策略就是在上市首日卖出。
一位公募人士透露,除非是基本面非常好、股价还未出现高估的品种可以持续拿着,但大部分还是在上市首日卖出。
从新股换手率来看,中签者在上市首日卖出的不在少数。
就今年上市的新股而言,上市首日换手率全部超过60%,接近半数新股的换手率超过80%。
高换手率背后是机构与散户的截然不同的操作策略。
公募基金经理对上市初期新股的参与度很低。 2025年一季度上市的27只新股中,截至一季度末,仅有不到三成的个股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了公募机构的身影。 在这些新股上市初期参与投资的多为个人投资者。
新股上市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本是为了让市场充分博弈形成合理价格。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成了高风险偏好资金的“大舞台”。 2024年11月26日,N红四方开盘即暴涨,涨幅一度扩大至2255.89%,最终全天收涨1917%。
这种暴涨往往缺乏基本面支撑。 N红四方主要产品为复合肥和氮肥产品,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仅为1.58亿元,但上市首日总市值却达到322亿元,反超销售规模、利润规模更大的复合肥龙头企业。 这种明显的高估注定难以持续。
2025年7月16日,新能源“巨无霸”N华新登陆上交所主板,盘中一度大涨近220%,创下市值超千亿元公司上市首日最大涨幅纪录。
该股发行价仅为3.18元/股,是今年以来发行价最低的新股,同时也是今年发行股票数量最多的新股。
数据显示,截至7月16日,2025年共有55只新股上市,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225.42%。 与2024年同期相比,新股发行数量小幅增加,但上市首日表现大幅提升。 其中,87.27%的新股首日涨幅超100%。
面对新股上市后的连续下跌,被套的投资者往往陷入两难境地。
割肉出局意味着实际亏损,继续持有又可能面临更大跌幅。 一位投资者无奈地说:“中一次新股像中奖一样难,没想到中签后却要面对这种局面。 ”
这家连续下跌七天的公司是一家风电设备风电零部件生产企业,市盈率28倍和行业市盈率差不多。 但股价61元依然不低,加上题材单一,大资金只出不进,导致股票上市以来每天都是低开低走,收盘下跌。
类似的现象在近期上市的新股中并不少见。
比这家公司早一天上市的大明电子,虽然首日收的是阳线,但上市当日高点到收盘也下跌了15%。
接下来同样每天低开低走,每天都在创新低。 至首日高点已经跌去51个点,跌幅甚至超过这家风电公司。
新股上市即巅峰,随后就是绵绵下跌或阴跌。 有的股票要跌半年才止跌,而回调几天就上涨超前高的新股少之又少。 投资者在新股投资中面临的风险远远高于一般股票。
在炒作资金的推动下,许多新股首日股价大幅偏离合理估值,使得后续股价难涨易跌。 一位基金经理指出,应该对上市首日恶意拉高股价的资金重点监管,或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新股频频高开低走的窘境。
7省份已率先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