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们这下傻眼了:当初为了避税跑路去印度,结果现在川普对印度加征的关税,居然比中国还高。
这可能是全球化进程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
想当初,以苹果为首的一批美国企业,为了躲避川普政府对华加征的高额关税,不惜耗费巨资,将生产线从中国迁往印度之后。
结果,当时间来到2025年10月末,随着中美达成临时贸易休战,美国对华关税不升反降,反而是印度等国的关税,却在持续攀升。
这种戏剧性的税率倒挂,让许多美国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们原本是为规避风险而迁出的中国,结果现在反而要被迫承担更高昂的成本。
“我们就像一群关税难民,从一个司法管辖区流浪到另一个,但无论怎么选,结果似乎都是错的。”
沃尔登伯格(Rick Woldenberg)是一位美国益智玩具商,在芝加哥经营着两家益智玩具公司。
今年4月,在中美关税战开打之后,沃尔登伯格不得已紧急刚将他的毛绒玩具生产线从中国迁往印度,以应对川普宣布的“三位数对华关税”。
然而,时隔仅半年不到,形势就逆转了。
美国对华关税被下调,反倒是印度被加征了50%关税。
更讽刺的是,沃尔登伯格从印度发往美国的货物,因为延误了6小时清关,所以最后还被迫多支付了5万美元关税。
沃尔登伯格不是唯一一个被川普当猴儿耍的美国企业家。《纽约时报》近日的报道中提到了一位名叫麦克马斯特(Travis McMaster)的商人,他是美国户外旅行品牌“可可恩”(Cocoon USA)的总经理。
和沃尔登伯格一样,为了规避川普对中国商品加征的高额关税,“可可恩”公司从今年春季起也将部分产能从中国转移到了印度。
结果,在过去几个月来,川普对印度的关税提高到了50%,而“可可恩”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却降到了30%。
这种突如其来的大起大落完全打乱了“可可恩”原有的“逃华润印”计划。麦克马斯特向纽时抱怨,他为公司花了大力气在印度建立的生产基地感到惋惜。“但至少目前而言,我不会再费力试图撤出中国市场了,打死也不会了。”
不只是“可可恩”,川普政府如此剧烈的政策波动,让许多美国企业都感到无所适从。
据耶鲁预算实验室计算,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平均有效关税,相较之前已经上升了20.2个百分点,而对世界其他地区为17.3个百分点。
虽然看似中国的关税更高,但因为后者是平均数字,而且中国还有物流和产能等优势。所以实际上,在某些领域,中国商品的实际税率反而是要低于某些国家的。
比如印度,尤其是印度。
印度当地的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
莫迪政府正在大力推行“印度制造”政策。
美印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风险要比中美的低得多。
表面看来,外资将生产线从中国迁往印度似乎是个合理的选择。
然而现实却给所有贪图小便宜的企业狠狠上了一课。
以苹果为例。尽管苹果目前在印度的产能已经占到了全球总产能的20%,但综合制造成本反而比中国高出5%到10%。
这种成本倒挂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
印度本土供应链体系薄弱,生产iPhone所需的摄像头模块、显示屏等核心组件仍需从中国进口。这种“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使得苹果们不得不承担额外的物流成本和时间延误。
据行业分析,印度工厂无论是良品率还是人均产出,都和中国成熟的生产基地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效率差距,在高端制造领域更加突出。
从印度的基础设施瓶颈到复杂的审批流程,从劳资纠纷到政策不确定性,这些高昂的非关税成本,正在持续侵蚀着苹果们的利润空间。
美国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肖恩·斯坦(Sean Stein)有句话说得很好:
“许多企业现在已经发现了,世界上根本没有其他地方能够复制中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和成本效益。一个都没有。”
肖恩·斯坦
如果说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印度面临的是成本问题,那么高科技企业的麻烦更大,因为它们还要面对印度制度陷阱。
还是以苹果为例。苹果目前正与印度政府就1961年的《所得税法》展开激烈博弈。
该法律中的“商业关联”条款规定,当外国公司拥有印度企业使用的设备时,即可被视为在印度构成“应税存在”。
据统计,苹果印度在 2025 财年生产了大约价值 220 亿美元的iPhone,其中约有80%是出口到全球各地的。
要是按照印度人那部《所得税法》,印度政府将有权对苹果出口到海外的这80%的 iPhone征收税款。
把话说得更直白一点:苹果每年要为此向莫迪当局多缴纳数十亿美元的“保护费”。而且库克还得笑脸相迎。
很显然,这样的霸王条款,已经对苹果赖以为生的那套商业模式构成了致命威胁。
苹果一贯采用向合作厂商提供专用设备,同时保留所有权的轻资产模式。
这套体系在中国的时候运转良好,但到了印度,因为印度的制度陷阱,苹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iPhone利润,可能都要被纳入印度的税网之中。
这不仅仅是税率问题,而是苹果的整个商业模式能否存续的问题。
如果印度政府坚持现行解释,那么苹果不仅要承担巨额税负,可能还得彻底重构其现有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
在这场贸易混战中,关税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范畴,成了美国外交博弈的某种工具。
以印度的情况为例。川普政府之所以要对印度加征50%的关税,根据美方给出的理由,是“印度拒绝在与巴基斯坦和谈中承认川普的功劳”。
别管这个理由扯不扯淡,你都必须承认,它确实足够川普。
这种将贸易政策与政治议题捆绑的做法,使得美国企业的决策成本变得异常高昂。稍有不慎,就是满盘皆输。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不确定性可能长期存在。白宫发言人库什·德赛明确表示,无论最高法院如何裁决,“这些关税都不会消失,政府已准备好备用方案。”
川普正在把美国的企业往绝路上逼,为了自保,许多当初着急忙慌要逃出中国的外资企业,如今都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全球化战略。
部分企业选择了所谓的“中国+1”模式,即保留中国基地的同时,在东南亚等地建设辅助产能。这种策略既规避了过度集中风险,又不必完全脱离中国的高效供应链。
但更多的企业依然选择维持观望。因为10%的关税差异并不足以推动企业再次搬迁,没有谁会为了可能只持续短短半年的政策变化就再次搬迁工厂。
无论如何,全球供应链单纯追求高效的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有人都在变,都试图在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新冠疫情、地缘政治、还有贸易政策的大起大落,所有不确定性,都让全球供应链多元化从锦上添花变成了必不可少。
但多元化不等于盲目迁移,更不等于依靠幻想就能让印度变成下一个中国。
至于那些当初费尽心思逃华润印的苹果们,如今望着印度高企的关税、缠斗的税法和难解的供应链困局,大概也只能苦笑着认栽了。
商业终究不是一场政治站队游戏,而所谓的避税天堂,也不是靠想象而砌成的。
全球化不相信一厢情愿的逃离,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与生态韧性就在那里,不随谁的来去改变分量。
回头的浪子还是有机会捡到金子的。但是硬撑的鸭子,到头来大概也只能沦为又一颗被人咬了一口就烂掉的坏苹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