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水财经社 乌海
又一家经营得好好的上市公司要被卖了。
11月20日晚间,苏州上市公司禾盛新材(002290.SZ)宣布,公司创始人赵东明及其一致行动人,将以33.71元/股的价格,向上海摩尔智芯信息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转让4466.02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8%,交易总对价约15.05亿元。
交易完成后,摩尔智芯将成为控股股东,其背后的实控人谢海闻,这位出身九鼎投资的资本老手,正式从赵东明手中接过了这家老牌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一边是深耕实业十七载的创始人套现离场;一边是手握资本利器的投资人强势入局。传统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十字路口面临着现实抉择,当主业增长见顶,是坚守深耕还是引入资本换道超车?而习惯了“投融管退”的资本玩家,又能否驾驭好重资产的实业企业?
赵东明套现“退场”
对赵东明而言,转让禾盛新材的控制权酝酿已久。2008年,他带着团队创办禾盛新材,仅用一年时间就推动公司登陆深交所,2009年上市时,赵东明通过直接及间接方式控制着公司56.73%的股份,是绝对的核心。
在他的主导下,禾盛新材一度成为家电外观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三星、LG、美的等头部家电企业的供应链上,都有其身影。
虽然赵东明出生于1964年,也才62岁,年龄并不算大,但是他早就想撂挑子了。
在2016年前后,赵东明就通过协议转让+定向增发的方式,曾经将控股权让给了中科创资产,实控人变更为张伟。一直到2022年,由于中科创资产及张伟因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严重刑事犯罪,后者被判无期徒刑,其持有的禾盛新材股权也被冻结并司法拍卖。
这个时候,赵东明又杀了回来,通过竞拍冻结股份重新拿回了控制权,而且比当时出让股权的价格低了很多,等于是做了一轮完美的高抛低吸。
近年来,禾盛新材的业绩始终在波动中挣扎。2021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1.3亿元、23.1亿元、22.5亿元、24.82亿元,净利润则在1.2亿元至1.8亿元之间徘徊,毛利率长期维持在15%左右。业天花板就在那里,想突破太难。
赵东明又打起了卖壳的心思。这次他向摩尔智芯的协议转让价高达33.71元/股,简直是赢麻了!
据测算,仅赵东明个人转让部分对应的套现金额就约6.69亿元,若加上一致行动人蒋学元、上海泓垣盛的转让所得,整个交易将为原控制方带来15亿元的现金流入,扣除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等成本后,实际到手金额仍超过12亿元。
买家为九鼎系旧部
与赵东明的“实业基因”不同,根据新实控人谢海闻的履历,他就是一个资本玩家,并没有做过什么实业经营。
公开资料显示,这位1984年出生的投资人,拥有北京大学金融工程硕士学位,职业生涯起步于中金公司策略研究部,2011年加入九鼎投资后,一路做到投资副总裁、董事会主席助理,主导了多个TMT与互联网金融项目的投资。
不过他在2014年12月就离开了九鼎投资,自立门户创办友财投资,主要作为pre-IPO参与公司上市,先后投出了正帆科技(688596.SH)、慧博云通(301316.SZ)、前沿生物等多个上市公司,显示其资本运作的功底还是可以的。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收购禾盛新材,谢海闻专门在2025年8月29日成立了摩尔智芯,这家注册资本仅7.55亿元的合伙企业,之所以能拿出15.05亿元的收购资金,除了合伙人认缴资本外,主要依赖银行意向贷款。
这就是典型的资本运作手法,用有限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额收购,后续通过上市公司定增、资产注入等方式回笼资金。
事实上,谢海闻早已为入主禾盛新材埋下伏笔。早在2024年,禾盛新材就已开始向半导体领域转型,先后合资设立海曦技术布局AI芯片与智算中心,增资熠知电子切入ARM服务器芯片领域。
资本玩家能否玩转实业?
谢海闻的入主,给禾盛新材带来了转型的想象空间,但也引发了市场的质疑:一个从未有过实业经营经验的资本操盘手,能否驾驭好这家拥有近千名员工、多条生产线的制造企业?
从公开表态来看,谢海闻似乎做好了准备。在交易公告中,摩尔智芯明确表示,未来将围绕半导体封装材料、AI芯片与算力服务等方向,为禾盛新材提供资本与产业资源支持,包括推进定增融资、注入优质资产、对接上下游客户等。
当然,谢海闻的优势在于资源整合能力,他在半导体圈子里人脉很广,地方国有投资平台、产业基金都有合作,这对禾盛新材拿项目、拿补贴很有帮助。
据了解,友财投资当前的LP构成中,机构投资人占比超过90%,包括地方国有投资平台、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多种类型。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的是“资本玩家”的短期套利冲动。截至目前,摩尔智芯尚未披露具体的资产注入方案,仅表示“无借壳计划”。
如果他能沉下心来,用3-5年时间做产业整合,禾盛新材可能真的能实现转型;但如果只想玩资本游戏,这家公司可能会重蹈中科创入主时的覆辙。
禾盛新材的控制权更迭,不是孤例。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企业家退场、资本入场”的局面。资本的注入,既能为企业带来转型所需的资金与资源,也可能带来短期套利的风险。企业家的坚守,能保障企业经营的稳定,却可能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
这两年很多上市公司老板失去了进取心,只要价格合适就卖掉了,像赵东明的这样落袋为安的实控人到底预示着什么呢?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