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五粮液、四川经济日报社携手开展的“大江之韵·探寻岷江”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在成都启动。参加活动的知名地理专家、文化名人、酿酒专家、企业家、媒体记者等在6天的时间里,共同走访岷江源头、成都平原、三苏故里、嘉州乐山、“中国酒都”宜宾等地,探寻大江与城市经济、历史、文化、产业等元素的塑造关系,在溯源过程中感受“和美”的意义。
悠悠岷江,孕育天府之国
河流,是人类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地理条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皆由大江大河滋养而生,开启人类历史的篇章。以长江和黄河为代表的中国江河,或蜿蜒流淌源远流长、或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共同构成了中国大地奔腾的血脉。她们养育着代代炎黄子孙,也孕育着璀璨的华夏文明。
发源于松潘县岷山南麓的岷江,全长735公里,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记载,使得岷江自古以来就被认定为长江上源,有“大江”“江源”之称。直到徐霞客游历四方,经过实地考察后才在《江源考》中将长江源头纠正为金沙江。
“蜀国春与秋,岷江朝夕流”,四川和成都的千年繁盛,正是源于岷江——约四百多万年前,龙门山中以岷江为代表的西河、斜江、南河、石亭江等多条河流依山谷奔流而出,在山前冲刷出一系列冲积扇,形成北达绵竹汉旺,南至彭山江口的成都平原。
形成之初,并没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盛景。那里榛莽湿热,水患频发,并非宜居之地。一直到四千年前,世代居于岷山的古蜀人沿着岷江河谷一路南下,越过崇山峻岭,迁入成都平原。在这片土地上,先民垦荒开拓,繁衍生息,开始了古蜀文明的辉煌历程。岷江,也由此成为了古蜀文明的摇篮。
对于远古先民来说,关乎生存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防治水患。岷江在都江堰挣脱峡谷的束缚,奔流在平原之上,在成都平原上形成大片水乡泽国。先民治水的历史大约自大禹时期开始,到战国时期,由蜀郡太守李冰总结前人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将岷江划内外江而治。
经后来代代人的智慧传承与不断探索,终于将岷江壮阔的激流驯化为温顺平缓的清波。自此,源自岷江的灌溉渠网和水道拓展延伸,润泽着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沃野千里,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由此而生。
丰饶肥沃的“天府之国”,既是天赐的福祉,也是天人共创的杰作,更蕴藏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勤劳勇敢的蜀人,感念上天恩赐,却也从未停止劳动、思考和探索。他们躬耕不辍,开拓进取,一座又一座城市沿江而起。而岷江水系的相对稳定和水利文明的兴盛,也使得临江的城市因水而兴。
历经三千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成都,有“海棠香国”美誉的乐山,“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巴蜀大地的先民们从患水、治水到用水、赏水、崇水,使得与岷江共生共荣的巴蜀城市文明愈发繁荣昌盛。
受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的限制,古代巴蜀大地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相比于艰险的蜀道,岷江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在与长江融合交汇的过程中成为了民族交流对话的纽带,岷江——长江的航运线路也成为了包含成都平原在内的四川盆地自东向外输出的主要航线。
横断山脉天险难越,南北走向的岷江和峡谷形成了天然的通道。千年以来,来自北方草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的多个民族,沿着岷江河谷南下迁移,形成了独特的藏羌民族走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相互交流融合,共同繁荣进步。汇聚于此的各族之间无论性格是刚是柔、无论文化差异大小,在岷江水的一同哺育下,血脉中都多了一缕江河交汇而生的共存共荣的团结智慧。
在岷江的终点,与金沙江、长江两江交汇的宜宾,不仅传承了巴蜀大地开放包容、和顺安乐的城市性格,相融相合的智慧更是在此达到巅峰——古蜀后裔顺应融合之道,集五粮之精华,取岷江之纯水,酿出了累世飘香的“大国浓香”——五粮液,赋予了宜宾“中国酒都”之美名。
“五”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五福临门”“五谷丰登”“学富五车”,中国人自古以来“尚五”的传统根深蒂固。五粮液以“五”为名,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巴蜀大地流传的“和”智慧融合在一起,凝练为“和美”二字。
敞开怀抱迎接融合的岷江,是沟通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重要纽带,在紧密连接整个华夏文明史的同时,始终与华夏文明的发展同频共振。而集岷江千年融合发展之智慧于一身的“和美”之道,是五粮液在当下展现自身胸怀,向中国和世界弘扬以岷江文化为代表的巴蜀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脉络。
宜宾与五粮液,岷江上的明珠
“水为酒之血”。好的水源,是酿造好酒的基础。诞生于宜宾,坐落在岷江之畔的五粮液,不仅以岷江之水为酿酒的血液,更将“和美”的精神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之中。
岷江,源于川西北地区海拔3700多米的弓杠岭,汇聚冰雪融水、降雨和地下水等,在高山峡谷间倾泻而下,奔流涌动。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李娴说:“对我们而言,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做题。”对水源的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和严密保护,使得岷江水质从源头就保持在极高水平。而岷江流域沃野千里、草木繁荣、人杰地灵的盛景,则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证明着岷江之钟灵毓秀和水质之高。
岷江优质、纯净的水源,为五粮液从古至今、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好水出好酒”,五粮液抽取岷江江心古河道水酿造而成,江心水潜于地底,经过了泥沙岩层的重重过滤,富含20余种对人体有利的微量元素,与酿酒微生物和谐共生,产生更加奇妙的反应。
得天独厚的优质水源,让五粮液能够从古至今一直保持卓越的美酒品质,也让宜宾成为闻名于世的“中国酒都”。
自古诗人爱美酒,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无数文人墨客皆为美酒而书。“诗圣”杜甫从成都到达宜宾时,当地的杨使君在东楼设酒招待他,于是有了《宴戎州杨使君东楼》:“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
“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师傅苏轼合称“苏黄”的黄庭坚,谪居宜宾三年,不仅没有因颠沛流离而郁郁寡欢,相反,他与好友复刻流觞曲水,过得逍遥快活。在此,他创作了近百首诗词,与酒有关的就有二十五首,其中最有名的是《安乐泉颂》:“姚子雪曲,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神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里面的姚子雪曲即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
作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书法成就同样离不开宜宾佳酿:他在《李致尧乞书书卷后》中记下如下文字:“元符三年二月己酉夜,沐浴罢,连饮数杯,为成都李致尧作行,耳热眼花,忽然龙蛇入笔,学书四十年,今名谓鳌山悟道书也。”心情正好,酒兴也酣的黄庭坚,留下了所有墨宝最春风得意的一篇。
岷江的哺育,成就了盛名在外的“中国酒都”宜宾,吸引着古今不计其数的酒友酣客慕名来此品尝美酒。沁人的酒香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心,留下流传千年的诗句,使得后人吟诗之时如品佳酿,由此无不对宜宾和以五粮液为代表的川酒心向往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岷江之水孕育着万千宜宾儿女的康泰安乐。一方水土酿一方酒,岷江不仅为五粮液提供了品质保障,更将“和美”酿入酒中,香飘逾千年。
正因为这一缕五粮浓香,岷江成为了美酒品质的代名词之一。岷江、宜宾和五粮液,千百年来共生共荣,诠释着“和美”的真谛。
中国酒王,责任担当
来到五粮液的故乡宜宾,漫步在五粮液园区中,不难感受到,五粮液人不仅因身为长江上游优质水质的受益者而感恩自然,更作为长江上游生态的守护者勇担责任,履行义务。
清澈纯净的岷江之水,赋予五粮液天时地利的天然酿造优势。而五粮液人则饮水思源,以“不惜代价,不遗余力”的态度保护岷江及长江上游生态,用实际行动为“大国浓香”的酿造注入“人和”之能。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五粮液恪守“天人共酿”的哲学观,坚信只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依靠自然,才能酿出好酒,始终将绿色发展、保护长江生态圈放在第一位,积极参与保护长江上游和岷江的水质,勇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五粮液“十里酒城”中,占地1785亩,围绕“五”字文化布局建设的环保生态湿地是最引人注目的景色。挥之不去的酒香,秀丽迷人的风光,不仅彰显着五粮液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更凸显出五粮液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之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五粮液以打造“零碳酒企”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全面推进扩绿、节能、减污、降碳,持续建设生态化园区、实行生态化生产、提供生态化产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打造中国白酒生态标杆。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白酒文化的集大成者,发于唐、兴于宋、精于元、成于明,得名于清的五粮液就是“行走的白酒文化”。作为“中国酒王”,五粮液的历史流传逾千年。在这段璀璨的历史中,不仅有中国顶尖的白酒酿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更承载着以诗酒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璀璨一角。
不断传承并弘扬白酒文化的五粮液,在文化白酒的时代以和美文化厚积薄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中国白酒扬帆远航,将华夏大地的馥郁酒香和深厚文化传扬世界。
沿着江水与历史发展脉络探寻,此次岷江行是一次宏大的溯源之旅。在路上,仿佛能看见古蜀先民的迁徙、开拓与生长繁衍的身影;仿佛能听见岷江水与五粮荟集相融碰撞的声音;仿佛能嗅到五粮佳酿的浓香贯穿始终。
在岷江的尽头,“中国酒都”宜宾,五粮液作为“中国酒王”的时代担当让岷江的“大江之韵”有了更清晰的轮廓和更深刻的意义——这是一条历史之河、智慧之河、包容之河、工匠之河、诗意之河、财富之河,更是一条美酒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