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15日消息(记者韩晓余)最新公布的新华—上普中国并购综合指数报告(2023)显示,中国并购市场并购活跃指数及并购规模指数逐步回升,其中并购活跃指数由2020年的804.83点上升至2022年的926.55点,增幅达15.12%;并购规模指数由2020年的1245.32点上升至2022年的1564.78点,增幅达25.65%。
并购市场的发展变化,也是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变革的微观折射。纵览2014至2022年各维度下的新华—上普中国并购综合指数,可以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
我国并购规模于2016年达到顶峰,而后随着监管层管制趋严逐步回落并趋于稳定。此一轮并购浪潮初期的并购交易多出于市值管理动机,对于热门资产、热门概念进行非理性追捧。
2019年至今,随着监管政策的有力引导,并购理念开始转向成熟,并购动机不再仅仅是套利、炒作,而是重新回归本源,关注并购重组活动对于公司质量的提升作用。
一方面,并购溢价倍数回归理性。新华—上普中国并购综合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证券市场并购溢价高达11.93倍,达到统计期间峰值;而后迅速回落并趋于稳定,2022年平均溢价倍数为5.5倍。可见,由于热点类、概念性标的资产所带来的资本收益压缩,资本市场对于“套利”并购热情骤减,并购重组活动呈现出常态化的良好态势。
另一方面,并购失败案例不再鲜见。随着监管趋严,上市公司对于并购标的的选择更为谨慎,为了避免发生错误并购而主动终止交易的案例时有发生,并购市场乱象得到有效治理,并购交易得以规范有序推进。
新华—上普中国并购综合指数走势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科技并购引领市场,助力企业实现外延式创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证券市场共完成科技标的并购87宗,占全部并购交易比重13.49%,交易金额达261.51亿元,占全部交易比重4.03%。
一方面,以芯片制造、生物工程、材料科学、智能装备、智慧城市服务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类并购,有利于传统企业获取关键技术,从而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借助并购可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利于保持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预见,科技创新类并购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撑等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是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近年来,上海收购方围绕“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证券市场进行了一系列并购。科技并购宗数占比由2020年11.86%提升至2022年13.04%,科技并购规模占比由2020年2.05%提升至2022年4.31%。2022年,上海收购方在证券市场共完成6宗科技并购,涉及并购金额15.34亿元。
2023年8月,为更好地服务于科技企业并购重组活动,证监会提出优化完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丰富重组支付和融资工具等多项举措。可见,科技并购是企业现实需求与国家战略需求共同导向的结果,在未来科技并购活跃度将继续提升。
自2014年以来,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上海交易集团(原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共同研发、逐步完善中国并购综合指数体系。这一并购市场“风向标”在上海普陀连续多年发布,多角度反映中国并购市场发展,为市场参与各方提供有效信息,进而推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