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来,从国内到国际,天然气市场大事频频、变化剧烈。
国际上,2022年2月24日爆发的俄乌战争改变了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受俄乌战争影响,欧盟对俄天然气进口基本停止,2022年欧洲经历了气价暴涨、天寒地冻的冬天。经过一年艰难支撑,今年冬天欧洲虽然没有再出现严重气荒,但气价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中国国内,政策层面的市场化改革成绩斐然。12月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核定跨省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的通知,将跨省天然气管道运价率由20个调整为4个大区,分区核价,即“一区一价”。这些改革对于构建统一开放、自由竞争的大市场意义重大。
在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天然气保供上,各方力量在入秋之后就及早行动,河北省更是吸取了去年冬季严重气荒的教训,拿出真金白银补贴城燃公司,在保民生上显示了极强的勇气和决心(参考阅读: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深度报道《北方多省打响气荒保卫战:财政补贴只是暂时“解困”之策》)。
那么,如何看待国际国内天然气市场的剧烈变化?气荒问题从根本上如何解决?2024年天然气市场将有哪些大趋势?就上述话题,华夏能源网大咖直播对话节目「鹏友圈」第七期做出探讨,华夏能源网创始人兼总编辑王康鹏对话世创能源董事长兼首席研究员杨建红,围绕“失衡与重构:2024中国及全球天然气市场展望”主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以下为直播对话精华,华夏能源网编辑整理后发布:
今冬明春气荒会卷土重来吗?
王康鹏:近期国内天然气供需情况倍受关注,寒潮导致消费量大增,缺气的担忧在蔓延。今冬明春气荒会不会卷土重来?如何研判当下的天然气供需形势?
杨建红:无论是2023年还是今冬明春,我认为整体天然气供应是有保障的,与前几年相比而言是宽松的。我们预计今年全年的天然气消费量是3750亿m³,同比增长5.6%,差不多增加199亿m³。出于今年的经济增速放缓、煤炭供应放宽和天然气价仍处于高位等几个因素综合考虑,我的预测相比其他机构略微有些保守。
客观的讲,今年的天然气消费增速在预期范围之内,疫情之后没有发生所谓的“报复性”或者“爆发性”增长。
从供应来看,预计2023年国产气增幅在100m³到120亿m³之间;进口LNG方面,中亚、中缅稳定的情况下,进口LNG增量可能在100亿m³左右。今年中俄东线会超出预期,根据俄罗斯公布的数据,今年增幅量会达到70亿m³左右。
整体来看,预计今年天然气增量整体在270亿m³左右。对比全年天然气消费增量接近200亿m³来看,天然气供应增长大于消费增幅,所以今冬明春供需是宽松的,无须担忧气荒重来。
王康鹏:气荒不仅关乎行业健康发展,更关乎民生百姓。气荒产生的根源何在?又该如何根治?
杨建红:总的来说,中国天然气发展最大的矛盾是国内天然气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的消费量。由于国内资源不足,必须依靠进口天然气来补充,这是现实条件的限制,一定阶段出现供应短缺在所难免。
此外,不同阶段的气荒定义不一样,也就是说气荒出现的原因各不相同。
以2017年的气荒为例,主要是受“煤改气”的影响。2017年因多地“煤改气”导致短时间内天然气需求量爆发性增长,而国内天然气供给资源还保持在稳定增加状态,最终出现供不应求,这就是我们今天对话主题中提到的“短期失衡”。随着各地“煤改气”工程完成,中央也指示要量力而行,宜煤则煤、宜气则气,供需失衡的问题基本化解了。
王康鹏:气荒背后还有一些体制和机制上的矛盾没有理顺,在这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改革和提升?
杨建红:机制上来讲,天然气最重要的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供应机制,一个是价格机制。
供应机制上,希望供应主体越来越多、供应量越来越大。这两年做的比较好的就是LNG进口,可以说是没有政策壁垒,各类企业均能进口LNG。
实际上行业内最难的问题是“价格机制”问题。因为目前实行的是“合同化保供”和“价格市场化”,这两个问题多少还是有些矛盾,因为一说保供就意味着要上行政手段,而价格市场化的核心就是价格放开,供需双方谈。这两年在管制气之外,价格市场化走的是比较超前的。
市场化改革就意味着涨价吗?
王康鹏: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气价改革的代名词是“涨价”,一改就要涨价。推动市场化改革,需要跟国际市场接轨,需要让市场更好的配置资源;但另一方面,老百姓对天然气价格的承受能力也需要考虑。这个矛盾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协调?
杨建红:关于“涨价”的担忧,主要是因为国内资源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大量依靠进口,而进口气的成本近几年明显要高很多。目前,我国在进口天然气上有话语权但没有定价权。长期来看,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个系统工程。
另外一个,民生保供的问题。2023年有关部门对“民生气”做了清晰认定,包括居民的生活、炊事、供暖都属于民生气。民生气价格高的问题,如果市场机制解决不了,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政府托底,政府通过补贴或者各种措施把老百姓的这部分用气需求给解决了。
比方说对于低保用户,地方政府可以给一定的低价气或者免费的供气量,比方南通市,给予民政部门认定的低保户、市总工会认定的特困职工家庭,每月给予8m³的免费用气量。
这是考虑更为周全的举措,即在大的市场化改革趋势下,同时兼顾部分特殊群体的需求。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政府要承担起责任,“兜底”保民生,保供一定要解决20%的弱势群体的问题。
王康鹏:为了解决气价倒挂城燃公司亏损的问题,河北拿出了真金白银来做补贴。财政补贴保供,是权宜之计还是治本之策?
杨建红:首先要明确,北方农村“煤改气”,不能说这个事是错误的,当时这么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北方的雾霾问题。今年河北省从财政上补贴用气,是找到一条非常正确的路子,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让城市燃气公司长期亏损,否则就没有企业有积极性供气。
其次,这种解决方法只能是短期的。地方政府能不能长期补贴支撑这个行业?我心里打鼓。国家能源局最近将天然气利用政策的《征求意见稿》提出来,也是强调“先落实资源,再实施煤改气”。国务院最新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也提出可以继续推动“煤改气”。我们搞得更稳妥,更有序了。
王康鹏:价改是今年的一件大事。12月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跨省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的核定办法,从“一省一区一价”调整为四个区域的“一区一价”(关联阅读:《解读天然气管网最新价改:“一区一价”是终点吗?》),从行业角度看如何评价新的定价办法?
杨建红:对最新发布的天然气管输价格政策,我持肯定意见。天然气输送为什么很难形成“全国一张网”?除了物理设施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同区域价格的割裂,造成了一块一块的区域市场。这次发改委价改中,四个区域中将“中东部”运价率定为0.2783元/千立方米·公里,这是最大的亮点。那么大一片区域,统一确定了这样一个价格,对市场影响很大。
如果我们一个区域实现了“同网同价”,流动性就提高了,格局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天然气用户对方向的选择、对资源的选择就更加灵活了。所以说,一个好的机制能让现在的用户有机会多一种选择,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进步。
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天然气有没有未来?
王康鹏:回顾2022年,国内天然气消费曾出现罕见的负增长(表观消费量3663亿m³,同比下降1.7%),2023年天然气消费出现恢复式增长,预计增速或达5.5%-7%。未来几年,这样的增长还会持续吗?
杨建红:2022年的负增长,是连我们从业者都没有想到的。我预估今年天然气消费增量要超出行业预期,肯定能超过5%。
需要注意,天然气是非常有韧劲的产业。今年的增速,可以说是快速反弹。如果增长超过7%,就相当于有240亿m³到250亿m³的增量。只不过我认为眼下的市场增速还未达到预期(增量低于200亿m³)。
综合研判来看,2024年、2025年跟2023年的市场增长会比较接近。由于受到整体大环境的影响,2017年到2019年爆发性增长,近几年难以再现了。
王康鹏:俄乌战争之后的欧洲供气危机,对全球天然气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从欧洲这两年的天然气危机,我国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杨建红:目前,虽然欧洲各地天然气储存设施已装满99%,为各国在今冬应对潜在的供应短缺提供了缓冲。但欧盟国家还没彻底解决气荒问题,并没有真正走上能源独立的道路。中国和欧洲都是天然气消费大国,有些共性的问题可以借鉴。
从国际上来讲,我们除了需要和主要的进口管道气国家搞好关系,还需要进口多元化。要对余量有预判,做好风险管控。举个例子,假如某一条线不进口了怎么办?我国的应急储气能力够不够?做好这几件事,就问题不大。
从国内来讲,要做好储备,进一步加大国内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其次,跟其他能源的互调互保要提上日程,例如气和电应该互调互保,这样也能共同应对国际风波造成的进口短缺。
王康鹏:在刚刚闭幕不久的COP28气候大会上,200多个缔约方经过激烈争论,就逐步摆脱化石能源依赖达成了全球共识。站在更远的未来,天然气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
杨建红:在双碳背景下,天然气的角色需要有重新定位。新能源的资源禀赋和品质特性,决定了其具有不稳定、波动大的问题。天然气相对灵活,供应稳定,能起到调节和调控作用。天然气是支撑化石能源时代向非化石能源时代转型的“桥梁能源”,是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发展的“伴侣能源”。
天然气“优质、低碳”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综合价值很大。我个人观点是,天然气还有很长的成长周期,如果说做一个大判断,就是2040年天然气才能达峰,达峰以后还会经过一段稳定发展的平台期。天然气虽然是化石能源,尽管有“退出”的压力,但客观的说,天然气在中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