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以来,两国重启了多项对话,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当地时间1月19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其中,中国在连续抛售7个月美债后首次加仓,又增持了124亿美元的美债。
在此背景下,美国派出官方代表团访华,出席中美金融工作组第三次会议。虽说是第三次会议, 但却是2024年以来的第一次中美金融会议, 也是该工作组首次在中国的主场上举行此类会议,意义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
中美会谈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1月18日至19日,中美金融工作组在北京举行了今年度的首次会议,此次会议由中美双方共同主持,参会部门有中国财政部、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等,而美方则包括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部门。
可见此次会议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而且美联储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来参加中美金融工作会议,可见要谈到货币问题。而根据会后发布的新闻稿来看,此次中美双方不仅讨论了金融监管、跨境支付等传统话题,还就两国货币以及全球金融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沟通。
对于此次会谈,中方给出了9个字的评价“专业、务实、坦诚、建设性”,而美方官员也声称在会议中“坦率的提出了存在分歧的领域”,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定期的会面,可见此次会谈的总体氛围还是比较融洽的。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中美之间另一场重要会议在华盛顿举行,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网站的消息,当地时间1月18日,中美农业部负责人在华盛顿共同主持召开了中美农业联委会第七次会议。
在此次会议中,双方达成重要共识,宣布重启中美农业合作机制,美方还尤其承诺愿在联委会的机制下,照顾彼此关切、响应彼此活动,促进中美在农业领域的友好合作。会议结束后,美国农业部就宣布了一则消息,称向中国出售了29.7万吨大豆。
这可以看做是中方给美国送的一份“见面礼”,因为大豆作为美国的传统粮食作物,产量十分丰富,中国是其重要出口目的地之一,但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中美关系恶化,中国转向巴西进口大豆,原本美国的市场份额就被巴西抢占了。
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美国农业部部长维尔萨克
现在中美关系趋向缓和,中国继续从美国进口大豆,既是卖了美国一个面子,也是确保粮食进口多元化,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或许有些人会不理解,但要搞清楚的是,国与国之间,利益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合作能够实现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中美近期一系列的互动,也从侧面说明了,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是远大于分歧的,这一点中方曾多次向美方强调过,只可惜美国固执己见,偏要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但实际上,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大事。
比如在应对全球经济问题、气候问题等多个问题上,中国的重要性是不容被忽视的,美国即便是想要绕开中国,但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如果缺乏中国的参与,西方国家想要办成这些事是不容易的。
美国总统拜登
不止是面对共同的国际问题需要合作,美国在处理自己的许多问题上,也迫切的寻求中国的帮助。众所周知,美国的债台高筑,截止到去年年底,已经首次突破了34万亿美元,如果将这笔债务分摊到美国民众头上,平均每个人就要负债10万美元。
俄罗斯发展基金会就曾发出过预警,声称美国的债务窟窿越来越大,不仅会对美国自身的金融信用体系造成严重破坏,还会对全球经济构成严重威胁。然而,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美国财长耶伦却显得不以为然,甚至吹嘘称美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
但很显然,作为主管美国财政事务的一把手,耶伦对于美国真实的经济情况,不可能不清楚,之所以这样说,最主要的还是安抚那些投资者,因为如果出现外资逃离的情况,对于靠金融立国的美利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美国财长耶伦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美国急着和中国对话,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寻求接触,本质上就是为了缓解自身经济压力。比如说,在这次中美金融工作组会议结束后,就有美国官员再次放风,声称美国财长耶伦期待在合适的时候再次访问中国。
所以说,现在主动权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美国既然有求于人,那就应该拿出合作的诚意来,中方已经递出了台阶,接下来就看美国如何选择了。